发信人: wuxuguang21(刑天)
整理人: happyboy_xn(2003-02-17 00:30:12), 站内信件
|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仅广东省就预计有10万的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2.8万人,就业形势比往年要严峻的多。高校扩招确实提高了大学的入学率,但同时也增加就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应了“进大学不难,找工难啊”这句话。
我还清楚的记得参加第一场某人才市场标榜的已经有品牌效应的所谓“国企、事业单位专场”的2003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情景。那天,天下着小雨,当我到达招聘现场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求职的毕业生在等候着进场了,在顺利的买到入场券后我也就融入了那茫茫的求职人海当中。我不知道我所站的位置离入口处有多远,我只知道人十分的多,后来我通过报纸的报道才知道那天从招聘会入口处竟然延伸足足500米的“人龙”,人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我当时十分的茫然,我想我周围的人也是一样的茫然,他们当中有许多是从市外甚至是省外的大学赶来的,而赶来的目的就仅仅是为自己增加一些渺茫的求职机会。我足足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进到场,进场之后我并没有急于投简历而是将整个会场参观了一遍,然后在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前观察了一下他们招聘的程序同时也吸收了一点前面求职者与面试官的面试经验,之后我才排队投了简历;那场招聘会我总共才投了三份简历,后来我的那三份简历就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毫无回音了。后来我又参加几场毕业生招聘会,结果都差不多;投了十来份简历也就只有两家企业有回音(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结果,并不能代表大部分的毕业生)。
其实要想在招聘会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是成功求职那是十分困难的,现在的招聘会都存在着只“招”不“聘”的现象,有的企业简直就是借招聘会为自己做廉价广告根本不是招聘人才,这样一来就严重打击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求职信心。但无论怎么样,招聘会还是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求职的机会,就算这些机会是十分渺茫的也好,参加总比不参加要多点机会;而且参加招聘会不仅能为你增添了求职的经验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认识社会的机会。而参加招聘会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千万不要盲目投简历,要知道简历也是要成本的;必须要对在场的招聘单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再投简历。不要只在那些知名企业的单位前排队投简历,通常那些知名企业的摊位前都是“人满为患”的,要向那些单位投简历通常都要排上好一会队从而失去了向其他单位投简历的机会,导致“顾此失彼”。要想提高求职的成功率,不能仅仅只依赖于招聘会;求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收集最新的招聘信息,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去求职。INTERNET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信息渠道和求职渠道,我就是在INTERNET上得知某知名集团公司在中大开专场招聘会信息的,之后我就参加了它们在中大的招聘会并顺利的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成功的应聘到了该公司。
这次的应聘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几点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首先,诚实十分重要,这是求职和做事也是做人的基础;诚实首先是从自己的求职简历上体现出来的,有的求职者就是由于自己简历上出现了失实的行为而导致了求职的失败;而我则做到了诚实,因为我的简历上并没有任何的失实。其次,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在大学里我们所学都是理论知识,但这是在面试中必考的内容;虽然三年的大学学习我只学到了本专业的一些皮毛,但我还是可以在面试中应付自如。再次,是求职的态度,不可过于歉卑也不可太过自信(过于自信将会变成傲慢);要以平常心面对考官,这样就在可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成功率。最后,就是求职的心态;其实许多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期望过高,过于看重待遇及其他,从而导致了求职的失败;其实作为一个毫无业务经验的毕业生不应过于看重待遇,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要知道企业培养人才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只要心态摆正了找工作就不难了;我之所以能应聘到该公司就是因为我没有过于看重待遇,而是看重了它的培训机制和发展前景。
回首自己的求职路,可谓是一路的艰苦、辛酸;体味最深是认识到了当今社会竞争的残酷,收获最大的则是通过这次求职为自己那贫瘠的社会经验增添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愿那些还在职场中拼杀的同学早日找到理想的工作。
---- 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宝贵的是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