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aaachi(拈花微笑)
整理人: spiceqi(2003-03-13 15:04:33), 站内信件
|
神奇的政治饮料——酒文化谈之四
自古以来,酒是政治斗争的利器。古人将外交谈判称之为:“折衷于樽俎之间”,樽俎就是酒肉,即是说在大碗酒大块肉间,谈条件谈价钱。有时甚至不要说饮酒,拿着酒来,才能够有对话的机会。《史记》记载,刘邦做沛公的时候,郦生欲求见献计,沛公看不起读书人,不见。郦生便叫使者回报,说自己是“高阳酒徒”,立刻受到召见。一个“酒”字就打开了对话之门,呵呵,看来,酒徒比儒生更加有价值。
属于政治斗争的酒和酒宴的故事,极多极多,先说酒宴吧。最有名的,当然是鸿门之宴了。这可是《史记》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项羽欲杀刘邦,请高邦和随从到鸿门赴宴,席间项羽谋仕范增令项庄舞剑为乐,意在刺杀刘邦。张良见势不妙,忙出去叫刘邦的随从樊哙进去,怒陈理由,说服项羽,这才解了围。古人常说:“宴无好宴,会无好会”,就是指这种借酒宴来胁持对方甚至刺杀对方的行为。
至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这可以说将酒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唐宋之交,各大小藩镇军阀拥兵擅权,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之后,当然对此忧心衷衷。宰相赵普劝他必须将兵权收回,才能长治久安。于是他邀请掌有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夜宴,这些都是和他一道打江山的朋友。席间饮酒甚欢,赵匡胤借着酒兴,对他们交出兵权,多置田产姬妾,安享富贵晚年。次日,这些拥有重兵的将领都借病交出了兵权,宋太祖厚加赏赐,从此平息了藩镇动乱的根源,自五代数百年动乱之后,中国终于有了比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可以说,酒和酒宴,是宋太祖成事的催化剂也。
更好玩的是,酒醉竟然可以治国。西汉第一任承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他深知自己才能远不及萧何,于是一切措施都按着萧何定下的规矩来办,这便是“萧规曹随”的来历。在曹参治下,所有下级官员要提意见,他一律以美酒相待,席间不谈国事,直至把客人灌醉为止。他自己承相府的官吏,也整天纵酒狂欢。皇帝责怪他,他说既然我们超不过汉高祖和萧何,我们只按按照他们定下的方针办即可,其余时间安心饮酒。呵呵,曹参泡在酒杯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治国哲学,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但在他的任内,汉朝的确也天下太平,相安无事。
酒的作用,大者于国如是,小者于人亦如是。在古人的政治生涯中,也免不了与酒扯上干系。而最能玩的,就是“借酒避世”和“装醉避祸”了。俗话说“惹不起也躲不起”,但又有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掂记”,权势人物、甚至乎皇帝大人就象贼一样,如果掂记上了你,你躲也躲不掉。怎么办是好?——好在有酒。
竹林七贤的阮籍,在司马氏要篡夺曹魏政权的险恶时世,饮酒放任,借酒避世。《史记》里面记载了他的好多轶事,如居丧期间照常饮酒吃肉;有时在邻居家女的身边醉倒不起;叫他当官他只求做步兵校尉,因为步兵衙门厨中有好酒,等等。更绝的是,有一次司马昭想和阮籍联姻,阮籍竟然一连喝醉60天,使对方无法提出,又一次逃脱了卷入政治旋涡的麻烦。如此种种,使司马氏认为他没有危害性,保存了性命。而同是七贤之一的嵇康却不懂这个,最后被诬害而死。此所谓“借酒避世”。
阮籍是长期以酒藏身的,而有的人是临时装醉逃避杀身之祸的。东晋的王允之就是有名的例子。王允之的堂叔大将军王敦要谋反,想夺晋朝的江山。一次夜饮,他们在密谋,王允之托醉先睡,并吐得衣服和面上一埸糊涂。王敦密谋后果然想杀人灭口,一看他已烂醉如泥,猜想他也不可能知道,便不再疑心,使王允之逃过一劫。此所谓“装醉避祸”了。
酒与政治,从来就是双生的。自古而是,现今仍然如是,茅台酒作为中国的“外交酒”和“国酒”,周总理与尼克松对灌茅台,小尼同志只觉得一团火从喉咙烧到胃里,从此中美对话的大门便“烧”开了。基辛格老人家回忆说:“我们喝的是茅台酒,在我看来,这么厉害的饮料没有当作飞机燃料使用,只是因为它太容易燃烧了。我有生动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尼克松回到华盛顿后,要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说明此酒的厉害。他把一瓶茅台酒倒进一只碗里,然后把它点着。使他大为惊骇的是,火怎么也灭不了;碗给烧得炸开了,冒着火焰的茅台流了满桌。这个美国的第一家庭慌了手脚,经过合力抢救才把火扑灭,免除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哈哈,一下不留神,酒可能比中央情报局更管用,能把美国总统给灭掉。
---- 欢迎应届毕业生光临应届就业版!
应届就业版特邀评论员:aaaachi(拈花微笑) E-mail:[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