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tormyboy(往事随风)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07 10:27:46), 站内信件
|
<21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
记者 金城 深圳报道
实践总是比学术慢两拍。
充斥在整个2002年下半年香港报章上的,是香港急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呼声,香港特区政府似乎要真的动起来了。
其实,早在2000年,香港学者就提出了“珠江口湾区”或“香港湾区”的概念,借用“旧金山湾区”一词,来类比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口经济区;更早的1997、1998年,广州、深圳的学者都一直在使用“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个概念,小珠三角加上香港和澳门,整个经济体的总量相当于京津唐地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之和。
等到香港政府要有所动作的时候,时空已经转换了,盘旋在珠江口湾区上空的疑问现在已经不是珠港要不要经济一体化了,而是:谁是“珠江口湾区”的龙头?
也许本不应有此疑问,然而在整个2002年,在珠三角经济生态格局里,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香港,连同拱卫着香港的两个城市深圳和珠海(可视为香港的两个卫星城),都陷入了迷茫之中,而广州,包括拱卫着广州的佛山和东莞两个城市(亦可视为广州的两个卫星城)却都有要大放异彩的感觉。最起码在气势(制造热点效应)上,北强南弱是2002年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最大特点。
是什么在背后起了作用?
佛山:统一值得品味
除了香港向内转之外,2002年珠三角城市生态变局中最值得玩味的两件事就是:东莞定位为广东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佛山要做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2002年12月19日,佛山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佛山市正式宣布将其原来的四个代管市顺德、南海、三水、高明撤市设区,大佛山市由原来的二区四市变成了五个区。这样,整个佛山市去年的GDP高达1068.36亿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千亿俱乐部成员。
尽管在10月份,合并的消息就已在珠三角流传,但是“佛山统一”进程操作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人瞠目结舌。
而佛山市的动作也相当地生猛。尽管佛山市市长梁绍棠在与五位区长合影留念之前,承诺佛山市只管规划和协调,权力尽可能多地下放到区里,但整合的手段却是陆续而来。
最引人注目的有三点,一是决定投资60亿元建设大佛山市统一的城市道路网,这个包括“四纵九横两环”的路网确保从佛山市区到各区30分钟到达,以此确保“佛山核心”的形成;二是决定未来10年投资100亿元用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通信业务方面整合网络资源,并且提出了长途电话区号统一的时间表;其三,在宣布撤市设区之后不到一周时间内,《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撤市设区”争议
在十六大之前,广东省就已定下了把佛山市建设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战略部署,当时兼任广东省委常委的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调往佛山任市委书记,其实就已预示了佛山市将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同时让副省级的官员出任书记,亦含有强力推行“佛山统一”的信号,四市领导者也是积极地打报告要求撤市设区。
在四市民间,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顺德、南海两市,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撤市设区,这情形一如番禺被广州吞并、锡山被无锡市吞并、吴县被苏州吞并时那样。
但是,政经评论家王志纲先生撰文指出,“……10年前,当时伴随顺德、南海撤县设市,各自为政的趋势愈来愈烈,佛山市显得日益窘迫,说严重点,其实它的号令范围也就是一个佛山城区。佛山的发展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承认诸侯割据的现实,自断羽翼,要么逆势而为,削藩整合……后者是一条积极的出路。”
除了城市建设、公益设施等许多方面重复建设为人诟病外,佛山市及其辖下四市的产业结构倒也各有特色,尤其是南海、顺德两市,一直都是全国十强县市之一。但是以佛山为代表的珠江口西岸在家电业陷入低潮时,经济有不振的迹象,而与此同时,珠江口东岸的三市却因IT制造业的兴起而超越了西岸,如何提升西岸的产业升级一直是地方政府较为头疼的事项之一。
佛山整合当然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就在前年,广东省刚刚将顺德市列为改革试点城市,当时已有不少信号暗示顺德将和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中山和东莞一样,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今年1月29日,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回答佛山代表关于佛山定位问题时,还明确告诫说,“佛山要摆正位置,做广州的卫星城……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要做好自己最能做的事情。”
“佛山统一”的理由
短短一年时间,就发生了如此的逆转。官方的解释之一是佛山的做大有利于粤西的开发。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佛山能对粤西地区产业多大的经济辐射力,现在还看不清楚。问题在于,佛山市区基本与广州市区连成一片,如果佛山市能对粤西产生足够大的辐射力的话,稍稍偏远了十几公里但经济辐射力远较佛山为大的华南中心城市广州更应做得到,有什么必要由佛山来辐射?
有观察家解释为,在珠海扶不起来之后,有必要扶持佛山成为第三大城市,以维持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平衡;也有人认为,广东省强力塑造佛山成为第三大城市,其意在增加几个在全国有分量的城市,加快都市圈的形成,以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抗衡。扶持东莞成为中心城市的用意也在于此。
如果香港的作用相当于上海的话,那么广州、深圳的角色就相当于南京、杭州,但长三角除了沪宁杭之外,还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等一大批在全国都有相当地位的城市,与它们相比,佛山、东莞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经济辐射力似乎低了些。
东莞:夹缝中抬头
谁也没想到东莞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抬头,因为在2001年之后,苏州对台商的强大磁力曾使得东莞黯然神伤,人们本以为最应该失落的城市是东莞。
在去年下半年,东莞市委书记佟星高调对媒体宣布,东莞市的目标是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在此前不久,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视察东莞,支持东莞市新的城市定位。
在此之前,虽然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在2001年达到了800亿元,“自称是全球最重要的IT制造业基地”,但东莞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像个大农贸市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经批评广州的一段话,其实更适用于东莞。那句名言是:“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城市又像农村,农村又像城市,路两边不长树,只长房子。”
但是在去年以来,东莞效仿广州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计划,更激进地提出,“一年一大变,五年见新城市”,将整个市域分成四个组团,进行整理工作。在产业结构上,亦加大对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等城市产业的投入。在今年的多个场合,东莞市委书记佟星、东莞市市长黎桂康都一再强调“东莞要告别农民城市形象,建设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
能否成为中心城市?
然而,有学者质疑东莞的中心城市定位。该学者指出,什么叫“中心城市”?它必得是在一区域中有强大经济辐射能力的轴心城市,夹在广州和深圳、香港三大国际性城市(这三个城市雄踞国内城市中的前五位)之间的东莞,其经济能够辐射周边的哪个区域,其经济腹地在哪里?东莞的“中心城市”定位是否能够兑现?
其实在广深之间的东莞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的基地,某种意义上也端赖了它夹在香港深圳广州之间的区位优势,东莞、惠州、深圳、香港原本是十分理想的产业分工体系,现在这一体系由于东莞中心城市的定位可能会有所改变,因为东莞想要成为中心城市的任何企图都意味着要跟广州或深圳产生竞争。
东莞将自己定位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城市,并设立三个物流园区:市区物流园区、常平物流园区、虎门港区物流园区,其发展虎门港最为深圳、广州两地所不乐见,因东莞原本被定义为深圳港的核心腹地,亦是南沙港想要争取的货源地之一。
问题的关键是,明知如此,粤省为何还要支持其作如此的定位?
在广东省一心要扶持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前提下,同时又支持与其近在咫尺的佛山和东莞坐大成为中心城市,可能会使人联想到这是构建大广州的一个步骤。有可能最后不会有“广佛都市圈”这个名词,而实际上是“大广州”的概念,因为以城市轨道交通联结起来的佛山、东莞,事实上已是一个一体化的大都市,而这个大都市也许有实力与香港竞争珠三角龙头的地位。
从粤港互动的角度考量,广东显然还是想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广州:龙头的竞争
布局南沙
广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雄心勃勃且方向明确。
在2000年6月广州将原来的两个代管市番禺和花都吞并为两个辖区之后,广州的战略蓝图就已十分清晰了,它要变成一个真正的海滨城市,因此要往海边走。在番禺的最南端,那就是南沙。
这其实是现任广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林树森的一贯思路:解困不如发展,解决老广州的困局,不如建设一个新广州,而处在珠江口湾区几何中心位置的南沙,正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广州市的南沙计划,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不断添加筹码的过程。最初,南沙的规划只是在包括霍英东原来开发部分的50多平方公里。今年1月,广州市副市长、南沙开发总指挥张广宁宣布开发建设的总面积扩大到31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黄阁组团(临海工业用地)、南沙组团(生活与产业服务中心)、鸡抱沙与龙穴岛组团(港口用地),而最新的南沙计划已将新垦、万顷沙、横沥等镇包括进去,面积扩大到536平方公里。广州市宣称,要把老城区的基础产业都迁到这里,将把南沙建成广州的“东京湾”,仅先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准备投入300多亿元。
南沙的重点将放在重化工业和物流业。后者依赖于大港口能否形成,而前者也许是林树森认定可以击败另一个竞争对手深圳的关键所在。
深圳是珠三角除香港外惟一一个对广州龙头地位构成威胁的城市,虽然它已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工业城市,但其工业主要是新兴的电子信息制造等轻工业,林树森不止一次意有所指地对媒体表示:“简单的加工业并不稳定,要长远维持还得靠一些基础产业,比如广州的石化、汽车等产业。而并不是一味地都去做高新技术才是时髦。”
香港的边缘化?
在广州市的计划里,是把南沙龙穴岛建成一个大型国际性深水港口,由它和黄埔港共同成为广州的出海口,这一计划既是对深圳港(现国内第二大集装箱港)的挑战,其实,这也必然分流香港葵涌港的货源(因广州离粤中和粤西的货源地更近)。不过香港人最担心的,是由广东省主持的“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这个规划仍沿袭了1996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的思路,以广州为整个珠三角交通网络的中枢,由广深、广珠为两条主轴。
香港学者刘锐绍就指出,一旦这个以广州为中心的“一小时都市圈”形成,香港在珠三角就被彻底边缘化了,因为香港只是其中一条主轴的端点而已。
这正是香港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急不可待地呼吁港府同意修建连接珠海和澳门的珠港澳大桥(即原伶仃洋大桥)的原因所在。一旦这坐横跨珠江口的大桥建成,整个珠江口湾区的交通就形成一个环状的网,而香港便和广州成为一南一北两个纽结,香港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又高过广州,将来被边缘化的不管是不是广州,肯定不会是香港了。
即便是港府同意修筑珠江口跨海大桥,真正上马也至少在五年之后了,等到建成则至少在十年甚或十五年之后,而珠三角快速轨道网则很有可能在2008年成形,到那时,广州也许就具备了挑战香港珠三角龙头地位的资格了。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认同香港才应该是珠三角的发展龙头,但广州看来绝不会轻言放弃。
事实上,广州从来没有说过它不做珠江三角洲的龙头,相反,它一直强调自己是华南的经济中心城市,尽管它可能只是华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过去近20年来,真正的华南经济中心的角色其实一直是由香港来承担,是香港为华南提供了最多的投资、最多的融资、最多的国际商业服务。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无畏说,“香港目前还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所以珠三角无法把香港包容进去,广州和深圳谁会成为龙头,还存在变数。”
珠海:不再是中心城市
时间倒回4年,在1998年里珠三角城市生态中,最值得玩味的变化是珠海的失落。在那一年里珠海宣布自己不再定位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这既是前边近十年时间里珠海泡沫的破灭,也是珠海回到务实的开始。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长春南下广东之后不久,就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发挥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民间有人将这一说法总结为“双轴心论”,也就是说,广东省经济发展有两个轴心:广州和深圳。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包括1996年拟就的珠三角经济区规划里,珠三角一直的规划是,以广州为中心,以深圳、珠海为两个次中心,民间有人称之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8年的变化意味着在地方政治生态层面深圳提升,珠海失落。
佛山和东莞的提升则进一步突显了珠海的失落,在1998年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珠海被视作广东第三重要的城市,而现在这一地位已由佛山取而代之。有意思的是,黄龙云正是从珠海调到佛山的。
绚烂归于平淡之后的珠海也许更加有魅力了?总之,原来珠海一直想得到的未得到,而现在珠海的经济处境似乎在变好,就在前不久,总投资208亿元的广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据说会在2008年建成通车;而珠海与澳门之间一直缺少的良性互动,现在也有了新局面,12月18日,珠海与澳门合作的跨境工业园区被中央政府批准建立;再早一点时间,一间台资企业宣布投资6亿美元,在珠海建设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这是广州、深圳都很想要的东西,而珠海拿到了。最关键的是孕育多年的粤港澳大桥计划,获得批准。
即使不定位于中心城市,也许珠海地理上的区位优势仍然能确保珠海的的美好未来?毕竟三角是由三个角构成的,而广佛、珠澳、深港便是这珠三角的三个角。
深圳:关键时刻
伤疤
深圳,有如1997~1999年左右的广州一样,正处在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所有深圳人,从百姓到官员,似乎都少了当年的自信。
许多媒体将深圳的迷茫解读为,“特区不特之后,深圳找不到方向了”,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胡鞍钢与厉有为关于“特区特不特”的争论发生在1995年,而深圳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正是在那之后开始,说明深圳的主政官还是在为“特区不特之后”寻找应对之策,1999年开始的高交会和2000年几乎都要开的创业板,差不多都可以证明深圳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了,但是全球IT业的走淡以及创业板的搁置使这一点变得不确切起来。
2001年网络退烧导致的全球IT业不景气,只是打击深圳信心的一个外围因素。因为尽管全球IT业不景气,尽管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衰退沉重打击了深圳两大支柱企业华为和中兴,但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还是取得超过20%的成长。
其实,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喜人,并不是深圳拥有多少发展高科技的资源条件,而是深圳市比别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更早地认识到,更重要的不是高新技术研发体系,而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体系,这包括VC(风险投资)、产权市场、高交会,最关键的则是资本市场——创业板。但是创业板的迟迟未能推出使深圳所确立的三大支柱产业中的两个受到重挫,一个是金融业,另一个就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使得深圳在2002年底的时候,真正让人有一丝欣慰的只有物流业的成绩单还算亮丽。
机会
但是,深圳就退出珠三角经济区的领导者行列了吗?现在断言还为时尚早。
原因之一是,在已经完成产业体系分工的珠江口东岸地区(深圳、东莞、惠州),深圳还是占领了制高点;之二是,从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以促成中国经济成长的角度分析,创业板迟早还是要上,而且极有可能是设在深圳;从政治生态的角度考量,深圳市从广东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的可能性还是很高,那将极大地提升深圳的优势地位,一旦这两大利好兑现,深圳还是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性。
在这两大可能性确认之前,深圳还有机会,那就是深港一体化。其实早在1999年,著名政经评论家国世平博士就对记者断言,深港一体化的话,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压过京沪。现在,他依然认为,深港一体可抗衡上海的崛起,充当珠三角经济区的龙头。
其实,粤港经济一体化或珠(三角)港联盟对珠三角其它地区来说,意义并不太大。因为香港与珠三角的产业分工早已完成,更近一步的一体化就只能是成为一个都市圈了。而成为一个都市圈只有对深圳才最有实质好处,因为那意味着深港成为广佛那样的连体婴,香港所有的优势就变成了深圳的。同时,有了港深联盟,同时也就等于有了港珠联盟。
问题的关键是,香港还有多少优势呢?在珠港联盟之后它能复兴吗?这正是深圳迷茫的根本原因。几乎所有对深圳失去信心的人,差不多都是对香港失去了信心的人。
事到如今,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深圳和香港,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双赢式合作方式,正是最考验深港两地政府智慧的地方。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