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精典转载>>中国经济奇观:存款增加额超全国当年工资总和(转) 1

主题:中国经济奇观:存款增加额超全国当年工资总和(转) 1
发信人: jnwdm(了了)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07 10:27:46), 站内信件
说到中国的经济,主流经济学界和电视报刊给广大人群的印象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快,以前叫“腾飞”,现在则是8%;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国的GDP、外贸总额什么的也已创造了巨大规模等等。还有的报刊渲染说,我国13年来的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二百年来所未有!听这说法,令人摸不透200年前的中国究竟出了什么神奇。现在,当世界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减速”、有的国家还发生了“经济衰退”的时候,只有我们中国的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仍在“健康、稳定、持续”地高速发展着,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直到超过当今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 ——美国!  

但是,话说得太妙,往往反而会令人生疑。我国历史上有个特点,凡是真的“形势大好”时,例如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报刊上倒也并不怎么凑热闹式地跟着大声叫好。而到了1960年经济空前困难的时候,主要报刊上却整日价“形势大好”、“形势极好”、“形势一派大好”的标语口号式宣讲满天飞;到了1967年7-9月份,全国武斗、天下大乱,这时候却反倒说是“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可见,形势到底如何,还不能光看怎么说的。  


况且,目前中国经济在“宏观”上的不少统计材料,令人感到并不能放心。例如,人们说中国经济正在“健康”发展,但怎么诊断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真的健康?我想,第一条诊断标准不应当是“发展速度”,而应当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像一个孩子那样,抽条太快,长成了豆芽菜,体内失去了匀称和均衡,未必就是健康。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的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著名经济学家们在电视里讲:我国一个是投资增长,一个是外贸增长,有了这两件宝物,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平稳的,供求也就是平衡的。但这种说法并不合乎逻辑,单有投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并不能保证经济达到“供求总平衡”。而且事实也恰恰相反,资料显示:中国的“总供给”已经大大超过了“总需求”,出现了非常的不平衡。今年,不仅没有一种商品供给不足,而且商品种类中86%均供过于求,而且国内的“库存积压商品总值”已经高达4万亿元之巨!这个数字在1996年约为1.33万亿元,经过5年,于去年达到3万亿元库存。而现今仅只1年,就飞速胀大到了4万亿元,它与GDP的比例约为41%。这是个令人恐怖的比例,但在我国似乎没有人因此恐怖,大家仍然兴高采烈,高唱赞歌或者大扭秧歌。但要知道,在西方国家,这个比率通常不会超过1%!  


再看看商品房,据统计,1999年的前5个月,我国住宅投资额、商品房竣工面积均比头年同期增长3成多,而商品房销出的面积,仅比头年同期增长13.65%,也就是说,我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很高。因1995-1997年三年的商品房可供量为44018万平方米,因此计算出当时的商品房空置率为16%,当时有专家说,这种比率是一个“危险期”。但中国人对什么“危险”历来是满不在乎的。果然,3年过去了,大家相安无事,时至2002年7月底,据报道,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仍在大增,已经高达1.2亿平方米,比起3年前增加了3000多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空置率居然已高跳为26%,这个资料是美国的4倍、是香港的8倍、是国际警戒线的2.5倍。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国遍地大兴土木,拼命地盖着华贵大厦,商品房价格也居高不下,有谁真的拿“危险期”当回事了吗?  


由于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供需失衡”,在我看来,纵使金融业没有腐败的问题,仅只由于我国消费品及商品房的高度积压,国家的金融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难以避免的高“呆账”率。因为商品积压么,因此全社会资金就必然陷入周转不灵。何况,目前在中国腐败已经浸润了各行各业、正在深入骨髓。中国的“坏账率”到底有多高?始终没看到清楚的材料。人们的猜测在20-60%之间。2002年2月间央行行长表示,2005年底一定要将我国不良贷款率降到15 %。这个15%其实也是个超高指针,但还要使用3年的时间,并使足一把劲儿来争取,可见目前我国呆账率之严重。而获悉,西方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居然通常也仅有1%!  


可见,中国经济的“库存承受力”和“呆账承受力”,的确是异乎寻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若是西方国家,41%的库存率,26%的商品房空置率,30%的银行坏账率,它们早就完蛋了。  


以上资料表明:中国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是大了一点,而是实在太大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