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网友俱乐部>>『原汁原味』>>〖风花雪月〗>>旧上海的风花雪月

主题:旧上海的风花雪月
发信人: huhu_wety(任性的月神)
整理人: shouen(2003-02-01 22:04:08), 站内信件




   记得那天自己把陈丹燕的这本《旧上海的风花雪月》捧回家时,心里是满满的。我很喜欢他的精致印刷,书页上华美的镂花图案,还有里面那似乎在黑白印刷中都隐隐泛着黯黄颜色的老照片。那是当然的,一本关于旧上海的书,纵使只是写50年前一个从巴黎大戏院里走出来的女人的脸,也是马虎不得的。得象她脸上细致的妆容,一丝不苟。   
  可到底50年过去了,女人的娇艳和巴黎大戏院门前的车水马龙都走了,回不去了,如何努力地将她复制在文字上也是徒劳。所以在《旧》里面的旧上海,更象是镶嵌在质地厚实的木头边框上的油画,50年来人们在动乱中无暇理会它,它身上布满了灰尘,已经辨不清画的轮廓了,50年前的繁华喧嚣,流光溢彩就像画里一小处明亮的色块,在暗淡的深处如绛云一般浮动。   
  我能拿着这样的一本书长长久久的看下去,处在安稳中端详自己不曾经历过的纷乱绚烂的时光,自有它的乐趣。我从自己初一时集的一大叠书签中挑了一张图案柔化了的。在暗暗的底色中,一撮光线洒落在一台旧式留声机牵牛花般形状的黄铜喇叭上。我一直想着从这东西里跌落出来的旋律大概就像书中形容的刘璇的歌声,如柔软而坚韧尼龙线,在手指上来回抽动,纵使把人的手勒出血来,也是不会断的。   
  我从电视屏幕里看着上海,一个氤氲着粘稠的物质颓靡气味的城市。和上海人脸上似乎与生俱来的傲岸与谨慎,脆弱和坚忍。他们有创造更高生活的野心,那是自小成长在大多数上海人生活的逼仄弄堂里的孩子就有的心机。他们看得见黄浦江上霓虹灯互相厮杀的夜色,看得见和平饭店里透出的灯光,喜欢在周末逛逛淮海路的名店,但不会把钱花在这里,他们称这为window shopping.。   
  上海现在有一群总怀着一腔热忱穿梭于每一处氤氲过50年前的酒香,鸦片香,脂粉香的角落,并努力用50年后的人的想象力填补着角落的残缺的人。因为不曾经历,所以向往。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死命要抓住已经气若游丝的浮华。我称他们为怀旧者。   
  愿意为这付出金钱和精力的,自有它的坚持和锋利。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真正看过从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真正生活在那把外国人当作一等公民的故乡,他们怎么可以怀旧,又凭什么怀旧?”   
  而真正享受过那些繁华璀璨的人,现在已经垂垂老矣。尽管他们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精致优雅的生活习惯。郭家小姐依然喜欢用刀叉吃饭,用英语交谈,并偶尔穿起长裙,将手臂向身后弯起,撑在后腰上,下巴微微上扬。苍苍的白发下仍存有过去的华美。他们经历过风尘和苍桑,并坚强而沉默地活了下来。对于那些繁华璀璨,他们曾经不缺,所以以后也不热衷。   
  如果要说旧上海的影子在我心里留下的美好,我认为不是那些曾经竖立过“狗和华人不得入内”牌子的公园,也不是曾经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老洋房和描绘旧上海风云变幻的电视剧。而是那些孱弱但顽强的老人们。   
  郭家小街的故事让我想起《飘》里边的郝思嘉,一个养尊处优,曾经出门有大批仆人跟随的千金小姐,到后来被抄家,丈夫被害,有十年独自用每月24块钱的收入让女儿学芭蕾舞,把儿子送出国留学。现在,它安静地住在上海,她不愿意和儿子去美国,她一辈子都要求自食其力,什么都不能改变。   
  我走在街上习惯留意过往的年轻女子,常常看得一些漂亮女孩眼角露出愠意才罢休。她们身上有无法掩盖的年轻的锋芒和青涩。那是鲜活的气息。可我依然惊艳于《旧》里面张可年轻时的照片,如此地沉静而绝尘。大概只有生活与过去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身上才有的气质。   
  她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直到喧嚣平息,尘埃落定。手上的皱纹如同菊花花瓣一样多时,仍能无所怨怼,亦是无憾了。  



----
 

不是所有纯洁都等于完美 

不是所有快乐都想拥有 

不是所有的梦都在昨天 

不是所有失去都想补救 

我就如此任性 

又如何?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