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1101234(2001-05-28 14:46:52), 站内信件
|
在有关环境和生态的报道以及书籍中,我们常常会与一些词相遇,这些词不自觉 地溜到你脑海里转来转去,随后,通过我们的叙述,再一次把它们传递给别人。
这本是一些慎重的词语,我们用得过于多和轻率。这些词有“现代化”、“人 类”、“发展”、“灭绝”、“毁灭”等等。有学者发表意见认为,这些词常隐 蔽着现实中的许多差异:什么人在发展和现代化?什么人被排斥在发展和现代化 之外?是哪一部分人受害于环境生态的恶化?哪一部分人在环境—生态的恶化中 大获其利?
还有某些讨论的思维定式也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比如人类/自然、市场/政府 、现代/传统、增长/贫困、发展/环境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
它们都貌似具有强大的解释和说服力,其实,它们也正在妨碍人们对于历史和 现实做出真切而深刻的诊断。如果真想客观地感受环境和生活的密切,就必须从 各种个人既得利益和地位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不让这些思维定式日益沦为教条和 迷信的东西。
还有,很多人最初进入有关环境的阅读,是从一些“中国……危机”式的非学 术性环境著作开始的。
但现实看来,这些书都具有强烈的盛世危言的特征,有意无意地把生态环境现 象纳入末日启示的叙事框架中,向人们发出绝望的诅咒,以反讽时代的荒唐。
学者乐钢撰文指出,如果从生态环境一直谈到民族生存这样天大的话题,其中 必然牵扯到大量的人口、资源、发展、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问题,所以,需要 进行缜密的分析论证才有可能接近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光有诗人的一腔忧患意识显然不够,罗列大量的现象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
人们的视野里需要更新鲜的东西。
清华大学的刘兵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很坚决地指出,我国目前的环境理论研究还 没有达到具有实质性的、可操作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地步,从整个学术界来 讲,对于国际上前沿的环境理论更是知之甚少(指人文科学方面,而非技术性问 题),比如,西方的一些主流的环境理论《马克思生态学》等,我们几乎没有翻 译作品。
刘同时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理论亟待建设。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方 面的储备,导致面对出现的许多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完整、全面地进行讨论, 进而指导解决。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