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2000-08-12 11:21:11), 站内信件
|
2000年春夏之交,旱魔肆虐着北方大地,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全面告急, 水危机从未像今天这样让人们恐慌过。事实上,华北缺水并非一日之忧,多年前 人们就在关注着水危机。但时至今日,人们发现“狼还是来了”。因为过量超采 地下水,华北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地下大漏斗,并引发了地面沉降和一系列环境 问题。
记者近来在华北地区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河北省采访中发现,造成水危机日 甚一日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外,“人祸”更猛于天灾!
“爷爷都没水了,谁还管得了孙子!”
尽管近年来华北水资源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但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许多领 导根本不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一味追求政绩大上高耗水的工业项目,某些地方 甚至花钱请专家不是论证这个项目适不适合在当地建设,而是千方百计“找出” 当地具有项目上马的“优势”。对此,水利部门也往往在领导示意下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正是这种“政绩观”的极度膨胀,导致了华北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河北沧州市,早在几年前,就喊出了“建设我国第三座化工城”的口号。短 短几年,一批高耗水的化工企业便纷纷上马,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企业项目建 设脱离了水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使这个本是华北最缺水的城市水源供应更加雪 上加霜。
邢台市,生活用水早已频频告急,但全市却先后建起了100多个高耗水的 企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没有考虑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水利部门甚至连知 道都不知道。更令人吃惊的是,某县政府为了上一个年耗水量达2000万方的大项 目,竟“大方”地向投资者减免了3年的水资源费。
在许多干部眼里,争资金上项目好像并不关水利部门的事,有的即使知道相 关规定,也懒得让水利部门参与,生怕在水利论证中把项目“搅黄了”。事实上 ,90年代中期,华北一些地方就提出了建立“以水定人口、以水定产、以水定发 展规模”的水资源使用的宏观调控机制,但时至今日,水患意识仍没有能够深入 多数干部的头脑中。一位水利干部在向地方领导提出“项目建设应考虑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的建议时,竟遭到领导当头棒喝:“爷爷都缺水用,谁还管得了孙子 !”
“有水快流”结出苦果
相当长一个时期,有人曾强调“有水快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发 展经济,结果无限制地开掘自然资源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恶果。
河北肃宁县,曾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为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后 当地干部群众就开始大打机井,水利化建设曾使这个县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全省前 列。而如今,随着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当地机井枯了打、打了枯,浅了不行就往 更深处打。有关统计表明,在这块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浅机 井总数竟达6500多眼。群众形象地说,肃宁几乎已经打成了“蜂窝煤”。
“先打井,先受益”,如今已成为华北贫水区群众甚至是干部的共同意识。 记者在华北等地农村采访,常常可以看到墙壁上书写着“打井”字眼的广告,一 些地方甚至提出了诸如“万眼井工程”、“千眼井大会战”等口号。许多干部群 众并没有意识到超采地下水带来的严重后果,总觉得水是“取之不竭”的资源, 没有了再打深井肯定能解决问题。认识上的误区使他们甚至包括一些水利干部, 平时的工作就是争取资金,打井取水。
“头痛医头”难治根本
毫无疑问,开源节流是解决华北水危机的出路之一。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 ,目前各地普遍推行的工程节水措施,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华北地区经济发 展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这种与水资源配置极不匹配的经济格局 对加剧华北水资源危机构成了巨大威胁。
滏阳河流域,如今是华北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就是在这条河边, 却分布着大片的稻田、藕塘。每到用水高峰期,就会发生“人地争水”的紧张局 面。当地政府为了防止田地争夺水源,不惜派出大批干部沿河把守,千米一岗, 以确保城市生活用水。
类似现象在华北平原并不鲜见,仅河北省就有高耗水的小麦4000万亩左 右,而它的生长期完全避开了降雨期,用水量占到了全省农业用水的60%以上 ,并成为严重超采地下水的主要原因。农业专家忧心忡忡地说,这种现状如不改 变,农业用水就不可能大幅度减少,我们的水危机就会进一步加大。
与许多缺水城市一样,邯郸是个连生活用水都十分紧张的城市,枯水季节每 天只能从水库中调出55万方蓄水供应市民,但是仅市内的几家大型企业每天就 要消耗掉39万方。
水利部水资源司石玉波博士认为,保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一方面是千方百 计增加供给,一方面是想方设法降低需求,这就要求工业的发展必须按水资源条 件设置,严重缺水地区耗水大的企业就不能不切实际地上。他说,“以供定需” 是华北乃以至全国的必然选择,小城镇建设同样如此,不能撇开水资源供应现状 而盲目发展、扩大。
采访中,不少农业专家普遍认为,工程节水只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方面。目前 ,华北地区首要的是应当加强品种改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小麦种植,应 发展雨热同期或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农业品种。否则,将来即使
“南水北调”调来了水,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华北缺水的局面。
“多龙管水”亟需改变
“采水的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 ,谈到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水资源水环境研究室主任梁季 阳教授指出,当前存在的部门分割、多龙管水的体制,只能是政出多门,严重防 碍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统筹兼顾,是影响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主要 因素。
水利部一位干部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是目前多龙管水体制的典 型产物。她告诉记者,在华北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城建部门每年要收取约20 00多万元的水资源费,但多数资金并未用到水利上,而是花在了城市建设上。 但有的部门领导却说,只要能为政府解了难增了光,谁还管它水荒不水荒。
与水资源管理体制一样,用水机制的改革也成当务之急。客观地说,华北地 区的节水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节水力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去甚 远。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突出水的商品性,未真正建立起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 水、合理用水的运行机制。
河北省大名县水利局局长张峰说,现在农民浇地只认4个字:“省钱省事。” 在农业用水尚未收费的情况下,自然没人关心多用水还是少用水,这给喷灌、滴 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和高效利用带来了较大难度。这两年,全县喷灌也发展 了几万亩,但真正使用的却少得可怜,什么时候用水像用电一样,多用多收费, 少用少交钱,这种状况才会有根本改变 。
武安市水务局副局长任保国告诉记者,在这个市的一些贫水村,每到枯水季 节,都会有许多外村的水贩子到村里卖水,价格有的每方10元,有的高达十二 三元。尽管这增加了农民负担,但过去那种随意浪费的现象却不见了。看来,用 经济手段调控比任何宣传和行政命令都来得容易,收效也更明显。
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项国策。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科 学地利用水资源,这将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缺 水日甚一日,许多人士指出,只有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用
水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不断增强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更新人 们的水观念,从资源、生态的角度去认识水,才能为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创造条 件,才能在“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基础上,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