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自然生态〗>>大气水土>>水资源保护>>黄河

主题:黄河
发信人: deeplyocean()
整理人: chanceroad(2000-08-12 11:20:54), 站内信件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
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
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一1800mm。流域内
平均气温上游1℃一8℃,中游8℃一14℃,下游12℃一14℃。下游无霜期为200—
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一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
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
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偏小,而且时空分布不
均匀,致使干旱频繁,旱情严重。在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5年的3711年中,有
大旱成灾记载的就有1070多年。其中仅清代就发生201次,平均一年多就要遭受一
次旱灾袭击。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间,黄河流域的大旱更以人口大量死亡、损
失惨重而载入史册。据记载,光绪三至五年(1877年~1879年),晋 、冀、鲁、
豫四省连续大旱三年,死亡1300多万人;民国31年至民国32年(1942年~1943年)
的大旱灾,仅河南省就饿死几百万人。
    黄河流域不仅旱灾严重,而且最为瞩目的还是下游的洪水灾害。公元前602年
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就有543年。有时一年之中多次决
溢,所以共计决溢次数1590多次。黄河决溢,造成的灾害范围和灾情都是十分严
重的。
    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又一大严重的自然灾害。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处于植被
覆盖条件较差的黄土高原地区,上游的宁蒙河段又处于沙漠边缘,地面覆盖物多
为沙性土质,在大风最多的春季,风吹沙起,往往形成遮天蔽日的沙暴,给工农
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贺兰山以西腾格里沙漠附近年平均沙暴日数达25天以上,
宁蒙河段、晋陕区间沙暴日数10天左右,其他地区为1天~5天。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
土壤3700吨,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严重
的水土流失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
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
所在。
    黄河的上、中、下游都有洪水,除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
的洪水来源外,黄河中游的三个地区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它们是河口镇至
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黄河干流上中游大部分河段险滩多,水流湍急;尤其是中下游河段泥沙多,
冲淤变化大,游荡摆动剧烈,航运事业很不发达。 “横河”、“斜河”是指河流
主流大体垂直于河道或河道有较大的夹角,顶冲滩岸或直冲大堤的现象。这种现
象多发生在黄河上的游荡型河段。主流冲击滩岸,会使坝岸被淘刷,或使滩岸急
速坍塌,如抢护不及,就有可能发生决口。1855年黄河下游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
,黄河经大清河入渤海,扣除河口段以上决口改道的时段,经三角洲的实际行水
历时为98年。在此期间,三角洲上黄河大的改道有9次。也就是说,平均10年就改
道一次。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8.75.17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