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nceroad()
整理人: chanceroad(2000-06-02 00:32:59), 站内信件
|
假设威海市有关方面在八年前就重视了政协委员迟鹭江
的提案……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索性我们再往前回溯历史。这是一段令人羞愧的但是我
们又不得不正视的经历————砍伐森林,毁坏家园,水土
流失,旱涝成灾。鄂西北山区的遭遇同时也是全中国许多地
方的遭遇。可怕的是,这里至今仍然不顾本已十分脆弱的生
态环境大规模养羊,难道已经降临的灾难还不足以令人警醒?
以下是本报记者郭国松从湖北十堰发回的报道。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其所辖的6县市(郧县、郧西
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4个为国家级特
困县,2个为国家级贫困县。
显然,连年的干旱,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是贫困的重
要成因,也使得这一地区摆脱贫困的努力举步维艰。十堰地
区素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之说。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
现在,十堰发生夏旱的几率高达85%,尤其是靠近河南省
的北部一带。进入90年代以来,除1996年外,这一地
区每年都出现严重的干旱。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鄂西北连年的干旱呢?
地理因素:“老天爷”罪责难逃
当山区群众不断发明土办法对付干旱的同时,那些专门
与老天爷打交道的专家们,也在苦苦寻找造成鄂西北干旱的
深层原因。十堰市气象台副台长、工程师章征茂和他的同事
们提出了“地理因素”的新观点。
章征茂认为,十堰地区整个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态
势,南属大巴山脉,北为秦岭余脉,中有武当山。十堰正好
位于秦巴山区东部的“喇叭口”上。
同时,秦巴山区又位于庞大的青藏高原的东侧。气象学
实践表明,西风带可以造成降水,但是,西风带在青藏高原
西侧即被分成了南北两支,并分别沿着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
向东流动;由于秦巴山区正处在青藏高原东侧的背风面上,
所以,被分成南北两支的西风带气流,汇合到秦巴山区的几
率微乎其微,从而难以产生降水。
其次,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它对来自西伯
利亚和蒙古国的冷空气起到了阻挡作用,除了少数强冷空气
能够翻越秦岭侵入十堰地区外,一般的弱冷空气则沿着秦岭
北侧偏北东移。在上述地理条件的作用下,十堰地区的冬季
比同纬度带内的其他地方暖和,夏季则造成干旱少雨。
再则,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巴山,不仅阻挡了四川盆地生
成的造成降水的主要系统东移至秦巴山区,而且使进入该地
区的暖湿气流迅速减弱。
由此可见,在秦岭、大巴山的双重夹击下,产生大范围
降水的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冷空气、冷暖空气
交汇所产生的上升气流等很难在秦巴山区形成。因而,干旱
少雨就成了地处秦巴山区东部“喇叭口”的十堰地区的主要
气候特征。
人为破坏:毁掉的是自己的家园
5月17日,记者在十堰市气象局采访时,意外地碰到
了该局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薛德媛女士,她听说记者采访的
话题是关于十堰地区干旱的深层原因,便直言不讳地说:“
现在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往‘厄尔尼诺’身上推,实际上,人
为地破坏更为严重。”
薛德媛说:“4月26日,我们几个人从西安乘车回十
堰,经过鄂、豫、陕三省交界处的荆紫关,那里的山坡很陡,
坡度起码在60度以上,但从上到下都被剃得光溜溜的。按
照国务院的规定,25度以下的坡地可以耕种,25度以上
的坡地一律要退耕还林(草)。”
“我觉得很滑稽,”薛德媛苦笑着说,“明明是山上已
被刮得光光的,却在山下立着大牌子:‘绿化荒山,退耕还
林’,好像还说是什么基地……”
十堰市林业局局长姜启胜向记者证实,全市现有耕地
500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地就有165万亩,有
些地方25度以下根本就没有地。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农
民大都自己上山开荒,初步估计,这部分开荒地约在30万
亩以上,一般每户都有一两亩。
耕地的面积实际在扩大,相应地,林地面积就在缩小,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八五”期间,十堰市的森林覆盖率
仅为35·14%。
据郧西县志记载,本世纪30年代,当地仍是林木茂盛。
有人回忆说,当年在建设“二汽”时,工人们睡在棚子
里,晚上一个人不敢出来,生怕遇到猛兽……
记者在当地接触到的有关人士均提到了一个共同背景
——60年代前后,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襄(樊)渝
(重庆)铁路、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一批规模庞大的工程的建
设,耗费的木材总量达1350万立方米,相当于砍掉
300多万亩森林。
那时候还没有十堰市,没有谁去心疼这种毁灭性的砍伐
森林。姜启胜说:“ 80年代后期,我们虽然造林300
多万亩,但到现在仍是幼林,达不到过去天然林保水保土、
维持生态平衡的效应。”
姜启胜指出,由于当地农业生产力落后,山区农民比较
贫困,刀耕火种,祖祖辈辈就是靠砍伐树木维持生计。从
80年代初期开始,山林到户后,有些成材林几乎被砍光。
“十堰这地方缺水缺土,但这里恰恰又水土流失严重。”
姜启胜忧虑地说, “这几年,有些地方一会搞柑桔,一会搞
板栗,最后什么名堂也没有搞出来,倒是把树砍光了。这与
地方政府的指导思想有关,都想发展三五年见效的经济林,
而不愿发展生长周期较长的用材林。”
房县和郧西县同属国家级特困县,房县早在1998年
就“隆重”推出了“ 建立百万只商品羊基地县”的工程,穷
兄弟郧西县也不甘落后,开始大量养羊。
这两个县的森林和植被已经被破坏得相当严重,姜启胜
和林业局的几位领导认为,这一带是南方,不是内蒙古大草
原,根本不适宜大规模养羊,否则,将对本已十分脆弱的生
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了的例子。
***********************************************
转自《南方周未》,其他地方受旱情况请看该报网站: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
--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我们才发现
钱财不能吃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217.18]
-- ┏━━━━━━━━━━━┓
┃绿色---就意味着悲哀吗?┃
┗━━━━━━━━━━━┛☆小路路☆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21.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