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lour(兰亭丹青)
整理人: gzcop(2003-01-25 21:00:34), 站内信件
|
回头讨论这个令人迷惑的成长率。首先,这个高成长率与其他经济指标充满矛盾,令许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怀疑成长率的真实。代表人物之一的匹兹堡大学的Thomas Rawski教授说(Rawski 2002),中国的改革开放造成1978~1997年的高成长率,这似毋庸置疑;但1998年以後就难以令人信服了。理由很简单,像中国这样落後而快速发展的国家,不可能一边快速成长(1997~2000之间,GDP累计成长了24.7%),而同时期的能源使用量却减少(负成长12.8%),民航客运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成长率都低於GDP成长率,而且物价下跌、失业率增加。
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这段期间的国民所得,也不敢直接使用各省汇报资料。好笑的是,几经调整,公布出来的各省成长率,以2001年为例,除了云南外,都高於全国值(全国值应该是各省的加权平均)!统计局有鉴於地方的「假报浮夸风」,2001年5至10月进行一项调查,竟发现有62,000多件统计造假舞弊。
怀疑中国经济成长率的不止是Rawski,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宾州大学Lawrence Klein,与MIT的Lester Thurow等著名经济学者,以及许多专业经济期刊(如Economists)、国际经济顾问(如Lehman Brothers)、信用评监公司(如Moody’s)等,也纷纷著文质疑中国的经济成长率(高长2002)。
MIT的Lester Thurow以中国城乡差距大,而占八成的农村基本没有成长(中国有关部门也承认),那占二成的城市,要多大的成长,才能创造全国超过7%的成长率?而且,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香港,2001年几乎没有成长,那么中国其他城市又如何有超高的成长?宾州大学的Arthur Waldron则提醒国际注意,朱镕基曾公开表示,若无政府大力财政赤字融通,中国经济早於1998年就应该崩溃了。然而,有可能单靠政府融资,就能创造整个国家反败为胜地成长7%以上?
另一个质疑中国经济成长率的理由,是它的「存货」特别多。存货(实际上是期末存货减期初存货的增额)在国民生产统计中,列在投资项下,是本期的最终产品。在中国的国民所得帐上,1980~93年间存货投资平均占GDP的7%(Sachs,Woo,杨,1999),一般国家很少超过3%;台湾在过去五十年,除了经济不景气的几年外,「存货」基本上约占GDP的1%。如此,保守估计至少有四个百分点是不应有的存货(即积累卖不出去的产品),亦即其成长率就要调降四个百分点(从7%降至3%)。根据中国内部资料,国有企业积压产品年达千亿元以上(岳山2002)。
其实,不只国外专家或专业机构质疑,中国国内专家也对经济发展现象表示不解。现任中国全国政协、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董辅礽,2002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半山海景财经沙龙上,谈到中国经济的八大矛盾,包括经济保持持续、稳定、高速成长,但商品价格连续下跌、失业率也在上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贫困问题越严重;银行存款增加的同时,部份企业资金短缺;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财政赤字也在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财政,从2001年9月份至今入不敷出,且跌势未衰;部份沿海和城市异常繁荣,内陆许多地方差距越来越大;水土资源越来越短缺,资源的浪费又极其严重;经济迅速增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未歇。
根据Rawski的估计,中国经济成长率在1998~1999两年各约在正2%与负2%之间,2000年约2~3%,2001年也只有3~4%。其他人的估计稍有不同,但也差不多。中国的官方与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