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环保技术〗>>环保技术及理论>>环保科技>>【转载】经济、环境与清洁化生产技术关系

主题:【转载】经济、环境与清洁化生产技术关系
发信人: znw()
整理人: (2000-05-31 00:22:19), 站内信件
【转载】经济、环境与清洁化生产技术关系研究

1 引 言

  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来,人类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资源过度耗
废而日益稀缺问题,并大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本
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经济
增长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激化等问题严重化,人们不得不开始对
过去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重新认识经济和环境资源间的关
系,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起源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清洁
化生产技术作为一种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它将可持续发展思想
集成于生产之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
染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2,6]。因此研究社会经
济、环境与清洁化生产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对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环境资源对经济的约束关系分析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
时,对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7]。
  以前,人们曾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在社
会经济活动中从不考虑其成本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逐
渐恶化,诸多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已经逐渐面临枯竭危境的现
实,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其对社会经济发
展的约束作用。
  归纳起来,人们对环境资源稀缺性对社会经济的约束作用的
传统认识观点有两种[4],即所谓的环境资源绝对性稀缺对社
会经济的绝对约束观点和环境资源相对性稀缺对社会经济的相对
约束观点。前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在可获取的环
境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生产中资
源的使用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此时环境资源对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构成约束;但是当达到可获取的环境资源存量
的极限时,所有环境资源存量都得到利用,生产边际费用增加,
此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并通过社会
生产中成本的上升得到反应,而且此种情况一旦发生时,人类在
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下突
然停滞。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
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环境资源质量下降而造成的相对稀缺。
当资源在社会生产中被消耗时,环境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
这种相对稀缺性被化为以价格变化形式,造成社会生产中的单位
生产边际成本提高,从而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约束,此时
社会经济系统就会以自动地寻求某种环境资源来替代这一相对稀
缺环境资源的方式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也就是说,不断上升的

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越的替代性资源,经
济增长可能使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但永远
不会导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
  但是到了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
同时,人类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累积的源于工业经济行为的环
境污染问题。环境质量的下降构成了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这一特征对传统环境资源稀缺性对经济的
约束观点提出了挑战,因此基于从量变到质变相互转化辨证思想
的现代环境资源稀缺性对社会经济约束观点应运而生。
  现代环境资源稀缺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约束观点认为稀缺的环
境资源对社会经济具有三类重要的功能[9]:
  (1)环境提供了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
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半可再生资源。
  (2)环境具有吸收、容纳、降解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排放废
物的功能(即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这
一功能具有公共特征,存在与市场交换关系之外。环境有限的承
载力表明了这一功能也具有稀缺性。
  (3)环境向个体和社会提供了自然服务,这涉及到社会经济
活动过程和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性物理交换(生态和气候保
护、物质材料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差异等)和个体直接的
福利效益(休闲、健康、美学等)。
  事实上,根本性的环境资源稀缺性对经济的约束在于随着环
境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环境质量相对下降,结果使资源的相
对稀缺性日益严重,这是短期环境资源稀缺问题,它对经济形成
相对约束;但是当环境提供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再生能力和
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废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则环境
必然要经历生态损害和恶化过程。如果环境质量的下降长期得不

改善,成为累积性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就将永久地破坏生态稳
定性和恢复力,从而导致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绝对约束,并最终
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和人类的福利。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社会经济再
生产过程以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为前提条件,而环境资源的再
生产过程又受到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具有约束作用,
污染物的产生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是经济与环境
的结合部(见图1)。



图1 环境质量、资源、经济活动关系图(略)

  (2)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和资源再生能力,它决定了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能力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
供资源与能源能力。如果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资源
能源的摄取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就能充分地利用环境的自净能
力与环境资源再生能力,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清洁化生产技术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活动中,产出、生产投入和生产技术水
平之间具有图2所示关系。从图2中可明显看出:社会经济增长源
有两个,即投入的增长和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应地社会经济增长根据经济增长源也可分为两类:即粗放型
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5]。粗放型经济增长依靠增加投入
为基础,经济增长质量差,效益低,增长速度有限且难以保持,
常以通货膨胀、资源浪费、牺牲长远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代价,容易引起连锁性不良后果。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效益好,
增长质量高,可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消耗,属于良性增长。根据
索洛(R.M.Solow)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可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由技术进步或生产技术水平决定。因此社会经济良性增长的最根
本原动力是生产技术水平进步。



图2 产出、投入、技术水平关系示意图(略)

  而清洁化生产系统借助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产品的整个
寿命循环周期的各个环节中采取“绿色”措施,通过将企业有关
人员、生产技术、环境、经营管理等要素及其信息流、物料流、
能量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从而在生产中实现极小化环境污
染、优化利用资源与能源和对劳动者具有良好的劳动保护的同时
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化。可见清洁化生产技术作为一种最新
的先进制造技术,必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8]。值得提
出的是,清洁化生产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水平,因为清
洁化生产中,管理作为实现生产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活动,它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及清洁化生产技
术一起构成清洁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组合。也就是说,
如果社会生产采用清洁化生产方式,则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的进
步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而相应的管理水平则是这
种源泉和动力的根本保证。
  更重要的是,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在提高社会生产
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分析见后面),而
环境作为经济的载体,良好的环境可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并
连续地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实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4 清洁化生产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质
量可用环境对经济的承载力(即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环境
所能承受的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能力[7])表征,它应主要由
环境对废物的吸收、容纳、降解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中资源
的再生能力(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则为当时技术水平条件下可
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能力)决定。然而可以肯定地讲
技术进步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科技的日益复杂和生产
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很多技术的潜在环境危害难以预知,故
技术有环境友善型技术和环境有害型技术之分。因此社会生产中
生产技术的选择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清洁化生产将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四
大目的集成于生产之中,并且要求生产中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
源和清洁型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因此可以说:清
洁化生产技术是集资源节省型技术、能源节省型技术、环保型技
术和具有良好劳动保护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技术,它还包括用
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技术。因此社会生产中采用清洁化
生产技术可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中强调从总体上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利用,从
而缓解了社会经济对环境的压力。
  (2)生产中强调极小化环境污染,减轻了环境的负担,有
利于社会经济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
平衡。
  (3)生产中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地防
止某些资源的枯竭。
  (4)随着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更大程度地利用再
生资源去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或半可再生资源,这相对地提高了环境
资源再生能力,有利于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5 清洁化生产技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技术选择

  从前面分析看,清洁化生产技术不仅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
用,而且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技术手段,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
高和采用可成功地缓解、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稀缺性之间
的矛盾,因此可以说:清洁化生产技术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桥
梁,是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技术选择:因而“清洁化生产是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唯一途径[6](联合国环境署与环境中心主
任Jacqueline Aloiso de Larderel)。”

6 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评价指标

  最初,人们评价技术水平指标是用劳动生产率,然而投入生产
中的不仅仅只有劳动力,还有别的生产投入,因此劳动生产率并不
能全面反映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后来人们提出采用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的价值与全部投入价值之比)作为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可是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对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除了经济
性指标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因此,我们提出用全要素
生产率TFP和单位产值污染值(PFP)作为清洁化生产技术或其它技
术水平的评价指标。
  即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应为:
TFP=Q/C
PFP=Qw/Q

  上式中:
  Q——产出指数
  C——生产中投入总成本指数
  QW——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数

7 结 论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和清洁化
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
5.1 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
以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为前提条件,而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又
受到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具有约束作用。
5.2 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和资源再生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
件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能力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资源能
源能力。如果因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对资源能源摄取与
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就能充分地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与环境资源再
生能力,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5.3 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进步对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清洁化
生产技术还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技术手段,因此,清洁化生产技术是经
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桥梁和最佳选择技术。
5.4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提出了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和单位产值
污染量(PFP)作为清洁化生产技术或其它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

--
       ____ _  _    ___  _  ___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 天知晓
      |_  /| \| |   \  \/ \/  /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汹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 /_| .` | _  \   _   /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___||_|\_||_|  \_/ \_/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你说的是真的么?但是我不怀疑!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bbs.szptt.net.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