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danger(蛋白质女孩)
整理人: qdanger(2003-01-27 23:46:33), 站内信件
|
春节就快到了,似乎闻到了清新的花香。这几天早上上班,公交车上的人明显比前些日子少了很多,不挤了,往常开出两个站就上不了人,如今还空缺着几个位子。当然是好事。
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之后,部里的人都显得十分轻松。年前了,老总们更是不得闲暇,这里吃,那里玩,东边开会,西边茶话,不见首尾。倒是便宜了我这个小虾米,一天坐在这里清闲地上网。中午还蹭了一顿饭,一条“左口鱼”(比目鱼)做好收了140元,心疼得同事龇牙咧嘴、哑口无言。可是那鱼味道并不很好。
这些天,版面都是嚷着回家的帖子,想家的、念家的、回家的、将要回家的,都离不开“回家”两个字。我家就在gz,没有回不回的说法,每天都经历着回家,对这个词我已经不感冒了。倒是看着各位泪如泉涌的人儿,心中渗出一阵阵的感动,其实,不到一年前,我也经历着“回家”。
那是大学了,每年寒暑假来往于穗杭之间,回家的心切我也能体会。以前在gz生活离家近的时候总是不着家,觉得家是一种束缚,爸妈的唠叨是一种枷锁。等到离开家了,还是特远的那种,就知道家的好处了。我已经是那种不太念家的人了,记得刚到学校报道的那个学期,吃喝玩乐,只是每个礼拜象征性地往家里打电话,有时会因为快乐忘形不记得给家里去电话,第二天就会听到母亲大人在电话的那一头诉说着失眠的状况、叮嘱着下次一定要记得等等的家常。
有一次给家人打电话,排在我前面的一个女孩子,来自北京,声音嘎嘣脆,还很响亮。她讲电话我听得很清楚,电话那头是她父亲,一开始她还绽放着笑容,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了,嘴里反复唠叨着“我好想你们啊!我好想回家!”看得我鼻子酸酸的。后来跟她做了朋友。
直到考试才会想起家,因为考试意味着即将可以回家。当然,那种兴奋的心情抵不过备考的紧张心情,于是要等到彻底考完了,空空的心就会被念家的思绪迅速地占领。
买票是回家的一个绊脚石,尤其是寒假的时候,赶上春运的人流,拥挤、混乱,让人望而心怯。因为学生票是半价的,春运时份额卡得很紧,只能提前订票,有时甚至预订的也没有座票。大一时,朝气蓬勃地,大三大四的师兄姐们都买卧铺的,最低限度也得有个座,我们这些新生什么都不管,只要一票在手,万事无忧。
记得第一个学期寒假,我们几个同回gz的校友,3个人只有一张座票。上车之后我们轮着坐,因为我是MM,那两个GG很照顾我,我几乎是坐着回gz的。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趴在茶几上,挤在我旁边的GG直着身子,瞌睡了就倒,然后惊醒,很不安稳。我说,你就趴在我背上睡吧,他有点不好意思,最后还是应承了。
还记得的是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没买到卧铺,只好硬着头皮坐着了。那次春节比较晚,报到正好赶上民工回流的日子,尽管我坐着,也是特别特别的累。走廊上坐满了人,连插脚的地儿都没有,不是夸张,都不敢喝水,因为根本走不到厕所去。那次是我坐这么多次火车感到最夸张、最辛苦的一次,我跟自己说,再也不坐那个班次的列车了。
22小时的车程,摇摇晃晃的,在半睡半醒之间度过。幸运的时候,整节车厢几乎都是学生,身边也能碰上几个可以说话的,一路不至于寂寞。倒霉的时候,别说见不到学生的影儿,旁边坐着个粗人抑或不懂事的小孩儿,本来就不短的旅程就愈加变得漫长。
坐火车的时候,我会随身携带diskman,企图用音乐将自己与吵杂的外界隔绝。很少说话,从小到大母亲大人就循循教导,路上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于是总是冷面朝人。也不吃东西,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各种味道,很让人开不了胃口,饿了就嚼饼干或者喝水。绝对不买盒饭,那种教人反胃的所谓的粮食,那种第一趟15元、第二趟10元、第三趟5元的填充物。
然而所有这些不快或者苦累,我都可以忍受,因为终点是家。每当想到到达终点时,迎接我的是两双企盼的目光和温暖的怀抱时,上述那一切又算得了什么?!我正朝着幸福奔去,这不是最教人兴奋不已的吗!
祝愿所有回家的人儿一路顺风,与家人一起共渡春宵、齐享天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