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znw(2000-09-13 13:36:33), 站内信件
|
50年代,两名日本遥感技术人员看到黄沙从三面包抄榆林市的航拍片后,曾 做出惊人预测:10到20年后,4万多平方公里的榆林将被滚滚黄沙吞噬。几十年后 ,榆林不仅稳住了黄沙,而且骄人的治沙经验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前来取经。 然而,当记者到达榆林采访后得知,这个治沙先进典型现在正面临着可能再次沙 化的窘境。
有效控制流沙移速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 态比较脆弱。解放前夕,由于战争和人为破坏,这里林草植被覆盖率还不到2%, 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地面积占56%。“沙进人退”使当地不少农民过 着“光下种,不捉苗,种一葫芦打一瓢”的困苦生活。解放后,榆林人开展了长 期不懈的治沙造林运动,沙区治理面积达到68.4%,流沙平均移速从每年的5至7米 降为0至1.68米,粮食总产量较50年代初增加6倍。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来之 不易的辉煌成就面临被黄沙夺走的危险呢?
树种问题困扰治沙
在榆林地区神木县公路两边,许多树梢干枯、“身材”矮小的杨树引起了记 者的注意——杨树是特别适宜北方种植的树种,为什么这里的杨树“发育不良” ?榆林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宋增峰向记者介绍说,由于毛乌素沙地营养成分不好 ,这些已经栽种了20多年的杨树总也长不大,当地人就形象地称它们为“小老头 树”,这些树抗风能力弱,根系很容易裸露在外而枯死。在府谷的松宏湾林场, 七万多亩的“小老头树”中已有两万亩枯死,使防护林的防护功能明显减弱。
据了解,树种问题在很长时间里困扰着当地的林业工作者。由于历史、自然 等因素,六七十年代建立的防护林以沙柳、紫穗槐、杨树为主要林种。这些林种 虽然有投入成本低、容易成活、成长较快的优点,但缺点也比较明显:生命期短 暂,一般只有10到20年左右,现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老化、退化问题,有的甚至 开始死亡;此外,风季和树木枯叶期相同,使冬春季风沙危害较为严重。
当记者问及为何不更新树种、重新补种时,宋工程师说:“我们林业部门有 个说法,就是搞林业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否则就前功尽弃 了。我们现在是比谁都着急更新树种。树龄长、防风沙效果好的樟子松已经在榆 林引种成功。可是用它造林每亩约需350元,而国家投入仅有50到60元。目前樟子 松在榆林只有16万亩的种植面积,占绿化面积的1%至2%。资金严重缺口让我们感 到力不从心。而且经费困难也使治沙造林科技支撑不足,一些高新适用技术无法 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资源开发加剧沙化
除了钱的因素外,大规模资源开发建设也使沙化不断加剧。近几年,榆林地 区先后发现了储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对这些能源进行大规模开 发利用使地层下陷、水分失衡、植被减少;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开发的名义将已治 理好多年的沙地开垦、征用,却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造成了新的沙化。此外 ,榆林尚有300万亩流沙未得到治理,这也是沙化面积扩大的潜在威胁。
据史料记载,在现在的榆林地区靖边县北部,公元5世纪一个名叫大夏国的王 朝在这里建都统万城,当时这里还是“临广泽而带清流”的沃野之地,到公元9世 纪时已深埋在沙中。宋增峰工程师最后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在榆林,许多林业 工作者心中都有统万城这块警钟,而现在重新面临的沙化问题让他们很担心。晨 报记者张瑞玲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41.215.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