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酒话连篇>>『行吟醉卧』>>『片段酒话』>>醉是天堂◎偶感>>张艺谋!一个替暴君开脱罪名的人!!(评《英雄》)

主题:张艺谋!一个替暴君开脱罪名的人!!(评《英雄》)
发信人: jinman999999999(剑魂)
整理人: spiceqi(2003-01-29 10:28:51), 站内信件
   战争、英雄、美女是历史上永恒和浪漫的三个主题,有学者曾经统计,自公元前1500年以来,人类相互残杀的战争时间是和平时间的15倍,3500多年,和平的日子只有230年,作这样统计的学者采用的是什么标准呢?估计是按照参战人数的某个比例为标准,这个比例是多少,不得而知。  

    在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界内,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残忍的经久不衰的战争现象,其他动物在争夺交配权的时候,偶尔才有交战,也有少数时候为争夺领地而展开的交战,大多数时间,它们都是各占领地,互不侵犯;而我们人类自称是地球上最高等和智慧的生物,却成了最好战、最残忍的毁灭者,十字军东征,一场战争打了近200年,列宁格勒保卫战,一场战役就死了近200万人,其惨烈令人毛骨悚然。  

    《英雄》主要描述了几个刺客,但大背景依然是战争,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我不知道在张艺谋心中,《英雄》里面到底有哪些人是英雄?四个刺客?秦始皇?我揣测张艺谋一定把秦始皇也当成是英雄,一个志在统一天下的大英雄。这与同样志在统一天下的曹操自称自己是大英雄是一个性质。《英雄》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在《英雄》一片中,一个“剑”字象征着战争、屠杀、征服…… 秦始皇通过一个剑字而悟出战争的至高境界就是和平,这与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点相似.  

    《英雄》揭示了一个历史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统一与和平”,国家需要统一,而统一就必须依靠武力,可武力却是与和平背道而驰的。同时,〈英雄〉通过残剑的彻悟告诉人们一个历史结论——秦王不能杀,为什么不能杀,〈英雄〉没有交代清楚,只是简单地交代了一下,惟有秦王一统天下,才能停止战争。  

    综观历史,我们很多人在无数次战争中至今没有接受到深刻的教训,我们一直在歌颂那些所谓统一天下的征服者,如秦始皇、成吉思汗、格萨尔、拿破伦……尤其是对秦始皇这样一个暴君,歌颂的原因就是他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残剑说秦王不能杀,我分析无外乎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当时七国争雄,战争连绵不断,只有统一,才能终止这种现象,而且中国需要这样的统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历史铁定的规律。  
    二、杀了秦王,不代表灭了秦国,六国被亡的命运依然逃脱不了。  
    三、即便杀了秦王以后,秦国因混乱而势弱,随后必然在六国中产生有新的强国取而代之,战争依然避免不了。  
    四、秦王的暴政和侵略战争是必要的,暴政只是达到目的而迫不得已和可以原谅的一种手段。没有这个战争和暴政,就没有天下的统一。杀了秦王就是破坏天下的统一。  

    秦始皇到底该不该杀?依我看,杀他一万次都不为过分,让我们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在当时,秦国发动的所谓统一战争无疑就是侵略战争,因为当时其他六国在概念和性质上已经形成了成熟和具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秦王打着统一的旗号,并用残暴的战争形式迫使这些国家臣服,对战败国的将士动辄斩首八万、十万,即便是战败国的文化,也不容许保留…… 这就是典型的侵略行为。试想,作为侵略者的秦王,如果其侵略战争失败而被反侵略国家所俘虏,无疑要把他送上断头台,别说是那个年代,即使到了文明高度发展到二十世纪,失败的侵略者也逃脱不了这样的惩罚。  

    当然,秦始皇是胜利者,胜利者不一定就不该死,通过战争杀不了他,只有通过暗杀手段,司马迁单独为刺客立传,不论是否肯定这些暗杀行为,但至少道出了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一种大义的行为,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弱小民族绝不轻易被强权所屈服的气节。  

    令我感到不解的是,即便是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多数学者和百姓都对秦始皇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罪该万死的暴君,封建时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基本是是默认皇权统治,可他们依然反对建立大皇权统治的秦始皇,原因很简单,一是他的暴政行为。二是他的侵略行为。三是肯定弱小民族和国家存在的必要。统一似乎成了一个永久不衰的旗号,只要打着它,侵略也好,吞并也好,什么理由都有了。我不禁要反问一句,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不也是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吗?这也是统一啊?此前的中国同样是军阀混战,而且饱受殖民统治的痛苦,或许你会说日本是异族,但对于当时的六国来讲,起源于边疆甘肃(狄夷)的秦国,何尝不是异族?  

    把秦始皇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君主,这本身就不是客观的评价,秦始皇的才华并不能盖世,也没有什么好的治国方略,穆公和孝公奠定了秦国的雄厚基础,吕不韦帮他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锐利和先进的武器,组织了最强大的军队……加上李斯的谋略和那些尚武将士的英勇善战,确实昙花一现地统一了天下,说到他的功劳,也就是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方面,而他的暴行就数不胜数了,可谓罄竹难书。光是焚书坑儒一项,就可以定他为千古罪人。再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战争果真就停止了吗?没有!他为自己家族打下的江山还是同样被项羽、刘邦通过战争给毁了。  

    再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天下真的有必要统一吗?历史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必须是由多元民族和文化组成的,如此才有生机,才丰富多彩,希特勒打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旗号妄图统一天下,看似很有理论根据,其实是和秦始皇一样的荒谬,这与生物需要多元化的原则是一样的,如果当初秦始皇连西藏、蒙古等所有的民族都统一了,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布达拉宫,再也听不到马头琴声,再也看不到新疆舞和清真寺了。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以统一天下的名义,毁灭了多少六国的文化,谁都无法统计,所幸的是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我们的华夏文明有很多很多就是源于那个时期,那是一个伟大而灿烂的时代,多少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就诞生在那个时期,我曾经在想,如果秦国早于500年统一了中国,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事实,因为我不敢设想没有诸子百家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统一天下是不是必要的?我看未必,如果一定是必要的,许多侵略者和殖民统治就永远能够找到借口,而那些弱小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也就永无立足之地。  

    再退一步讲,即使统一天下是必要的,但也绝不能让秦始皇这样的暴君来统一,这种通过极端暴力的统一行为,是天下的大灾难,在统一以后,实施无与伦比的暴政,也是天下的大灾难,在历史上,同样有很多皇帝通过实施仁政,不需要战争就使得外族主动臣服,其实,孔子早就有了这个思想,可惜的是,孔子的思想有多少皇帝能够真正彻底理解?秦始皇不能理解,于是就树之为敌,一烧了之,所谓的一代伟君,竟然听从一个通过硕鼠而悟出人生真谛的李斯,大行暴政,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样的人一日不死,举国上下就一日不得安宁。秦始皇喜欢活埋敌人,到头来,自己的军队也被项羽活埋了二十万,秦始皇烧书,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秦始皇在统一天下期间,喜欢用说客去游说敌国的谋臣,说不通,就以利剑刺杀之,结果他自己也常遭暗杀,惶惶而不可终日。  

    看了〈英雄〉,我偶然有痛心疾首的感觉,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一贯以表现弱势群体而成名的张艺谋思想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竟然做了替暴君、暴政、侵略者说话的人,可怕啊!张艺谋常常表白自己不问政治,这有可能吗?〈英雄〉本身所描写的历史题材就与政治牢牢地挂上了钩,更还有毛泽东对秦始皇赞不绝口的大政治背景,另外在〈英雄〉中,秦始皇说秦人不会刺杀他,是这样吗?我看可能是张艺谋自认为也是个秦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会去杀秦王吧!饱受秦始皇暴政摧残的秦国百姓,如果不对其恨之入骨,就不会有刘邦入关后搞一个约法三章,就大受秦人的欢迎了,秦人怎么就没有人去刺杀刘邦??张艺谋想过这个问题吗?  

    〈英雄〉拍的确实很不错,尤其是对东方文化的诠释的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琴韵与剑的关系阐述得不够具体,至于书法,我只想反问一句,形式单一而刻板的篆体字与剑术有多少关系?在隶书未出现以前,中国的书法有多少艺术价值??对于无名的死,我也有一点疑问,我分析张艺谋是受谭嗣同的影响,在可死可不死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但似乎有点牵强附会,谭嗣同的死有大意义,他的死因很复杂,在他留下的绝命诗中依然有几个迷没有揭开,我认为他选择了死,至少是告诉后人,改良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当然,也不排除士为知己(光绪)者死的可能,可是无名有必要这样选择吗?身为刺客,既然信念已变,一切皆可随变,以死报答什么呢?谭嗣同可以说是以死报天下,他当时已经是名震天下,他的选择具备了这个条件,而作为一个默默无闻暗杀者的无名是以死报赵国?报天下?报飞雪?我想不透,这可能是张艺谋的高明之处,留下一个悬念和一个未知结构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