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n-pairs(双双)
整理人: zy64vv(2003-01-25 22:55:59), 站内信件
|
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总让人感到意由未尽,忍不住找来原著再次欣赏。钱钟书先生的幽默风趣令我深深折服。那诙谐却又不失犀利的笔调足以让每一个读者难以忘怀,书中作者所传达的那些对生活、对人性的感悟也令人回味久久。
《围城》,作者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享誉世界。《围城》是钱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从它的艺术价值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少数可以传世的佳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它幽默讽刺的描述也不断吸引着广大读者。
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因为里面尽是些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剖析。它成功的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却又极富时代气息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事无成、心地善良的方鸿渐,伶牙利齿的赵辛楣,温婉娇小却醋劲十足的孙柔嘉,天真活泼的唐晓芙……作者通过对他们言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将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读后甚是难忘。夸张一点说,许多人对《围城》的记忆是由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苏文纨等等主要人物编制在一起的。
有人说《围城》是禀承西方16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因为主人公方鸿渐总是处在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艰难境遇。方鸿渐留洋归来,先看望了资助他留洋的岳父岳母,才回家乡见爹娘。凇沪会战爆发,全国动荡,鸿渐来到上海谋事。在上海期间工作是稳定了,情感世界却遭遇一次次重创,一颗心还在风雨中漂泊。国内烽烟四起,局势动荡不安,加上与岳母不和,方鸿渐又踏上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万没想到三闾大学是个是非之地,鸿渐和辛楣离开那里,鸿渐和柔嘉回到上海,没有工作,两人为生活琐事争论不休,感情出现裂痕。鸿渐的情感再度漂泊,衣食无着……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还有人说《围城》颇似目前流行的智性小说,里面随处可见文化的密码。我想这种小说随着读者知识的不断丰富,它隐藏在迷雾后的丰富性也就会向你敞开。以上的这些说法从各个侧面谈到了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围城》的主题是在隐喻人类生存的困境,当它被搬上荧幕时,杨绛女士解释了《围城》的主题: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对于婚姻也罢,职业也罢,生命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可以说这或多或少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探究下去,这大体与当时作者的心情有关,其实也就是他在洞察人生时的哲思。
《围城》依靠喜剧色彩表现的却是悲剧效果,全书语言丰富犀利,人物对话妙语连珠,给读者以智慧的享受,说它是一部幽默大全毫不夸张。书中精彩话语俯拾皆是:“(方鸿渐买假文凭欺骗家人,给自己解嘲)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方鸿渐讽刺曹元朗)他只会无病呻吟,些的诗句夹杂着大量的外语词汇,不伦不类,就好象是政治家躲在外国租界搞政治活动一样。”……这些语句叫人一读便忍俊不禁,再细细把玩却发觉作者将这份生活的真实与无奈写得淋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对这部小说的消极避世提出批评,但我个人认为,在这部作品逃避现实的表现之下,却积蓄着作者沉默的反抗:方鸿渐灰色的心灵,一事无成的空谈下面,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结合时代背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的确无所适从,只好以这种方表示抗争。
再读〈〈围城〉〉,我感受了更深的哲理,也更为它的魅力折服。原来好作品是要用心去细细玩味的。
转自《倾心港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