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精典转载>>转载精华>>公务员面临挑战(转)

主题:公务员面临挑战(转)
发信人: gzcop(亦明)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1-05 20:38:20), 站内信件
从“公婆”到“公仆”,将经受“阵痛”和“失落”;签字、盖章、作批示之类的事也会越来越少……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如何应对加入世贸”是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国家公务员是政府行政管理主体,在政府入世进程中,公务员队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紧迫问题:怎样做一个合乎“世贸规则”的称职公务员? 

政府转变职能与公务员转变角色 


政府和企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两大主体,但履行承诺的主体是政府。WTO的23个协议中,有21个协议与政府有关,尤其与政府的立法、决策等活动有关。 


这意味着,在种种因加入世贸带来的挑战中,政府改革首当其冲。改变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方式,将是加入世贸之初各级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政府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政府管理必须从过去的无限权力转向有限权力,从管理“允许性”规定转向管理“禁止性”规定;政府管理方式必须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行政型向法治型转变。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和公共服务上来”。按这个定位,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必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者,即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应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为者,即宏观调控、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可以预料,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转变过程,因为政府职能的一增一削,都牵涉到公务员角色转变。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未来公务员的本质形象,应该是“职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人”,其履行职责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服务。省人事厅一位官员认为,当前大多数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对“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加入世贸组织,公务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抛弃“官老爷”思想,重新进行职业定位。 


全国人大代表、曾任香港公务员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王英伟说,在内地,政府官员是许多人“求”的对象;而在香港,如果服务不到位,政府官员随时都有被投诉和被处分的可能。不同的角色定位,反映出不同的为政理念。 


从行业管理者和计划制订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下公共事务服务者,从“公婆”到“公仆”,这对公务员来说,将是一个经受阵痛和“失落”的过程,但也是改革政府管理方式,适应世贸规则而必须经历的过程。 

公务员面临的挑战与必备的素质 


今年初,省政府参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王福霖等人提交的一份“参政建议”引起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该建议指出,我省省级机构改革后,一些急需的优秀人才因编制原因很难调入,现有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记者从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了解到,我省从1996年起,对公务员录用实行“凡进必考”,公务员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但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公务员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多不适应,公务员结构不尽合理。省人事厅副厅长叶善俊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后,许多原来轻车熟路的工作如签字、盖章、作批示等会大大减少,不熟悉的业务则会接踵而至。政府工作迫切需要办事高效、以一当十的“通才型”公务员,这对我省15万名公务员提出了新挑战。 


省长张国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及组织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将会带来冲击,是一个严峻考验。 


这种考验是全方位的。据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嘉林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公务员队伍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对决策能力的挑战,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出快速、正确反应的能力等。二是对依法行政能力的挑战,即在世贸组织规则和各种法律法规范围内有效行政的能力。三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挑战,即防范和化解风险,应对可能出现的急难问题的能力。四是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挑战,即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等。五是对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 


国家公务员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应对入世挑战?近日,国家人事部印发新中国第一部《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从政治要求、思想品德、廉政勤政、秉公执法等8个方面,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按这个规范的要求,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应该是这样的: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省人事厅厅长秦宏灿认为,除了遵守上述规范,现代公务员还须具备七种能力:即政治鉴别力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发展市场经济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省政府一位干部表示,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求反映了公务员的“理想状态”,它应该作为公务员素质建设的一种导向。 


建设高效政府与培养高素质公务员 

建设精干、廉洁、高效、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应该成为未来几年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两会”上,省长张国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下大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努力使政府工作与加入世贸组织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现在还有很多机关工作人员,对电脑一无所知,对英语一窍不通,不会讲普通话,有的连最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具备,这样的形象如何适应WTO?”省人事厅培训处处长郑先明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制度,使每个公务员都能及时接受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业培训,建立“不培训不上岗”的公务员准入机制。 


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邓大松则乐观地认为,方兴未艾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将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机遇。据了解,从去年起全国已有24所高校开办了MPA课程,首批录取3000多人,80%是公务员。若干年后,一大批“职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人”将从他们中间产生。 


尽快出台国家公务员法,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1993年10月起实施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已经远远滞后于政府改革的实际需要。有识之士呼吁,应该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选拔、培训、晋升、奖惩、退休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把公务员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从更深层分析,建设高效政府与培养高素质公务员,是互相推动和依存的。省人事厅一位官员坦言,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如果主管部门都把审批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都想从审批中“分一杯羹”,政府职能就不可能真正转变到“服务”上来,政府就不可能是高效率的,就会出现新的“越位”和“错位”,政府官员被人求着办事的局面就不可能真正扭转,公务员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职业的公共事务管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塑公务员形象就是重塑政府形象。 






----
  美女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