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金融之窗>>投资引导办>>「整体趋势」>>张文魁、刘纪鹏等做客搜狐谈“国资改革”(1)

主题:张文魁、刘纪鹏等做客搜狐谈“国资改革”(1)
发信人: aaa234( )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10:07:07), 站内信件
  主持人说:各位网友下午好,我是《国际金融报》记者庞义成,今天下午受搜狐财经频道之邀,与网友共同探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的话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关于调整国有资产的描述,这种描述吸引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很多人在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这个变革涉及到10万亿资产,涉及影响面宽和对中国历史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主持人说:今天我们荣幸得请到四位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副所长,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证券分析师孙卫党、国元证券金融学博士姜德增先生。下面我们分别请四位嘉宾跟网友问一声好,需要说明的是:刘纪鹏先生因为堵车可能要晚到一会儿,请广大网友原谅。

  张文魁说:各位网友下午好,我叫张文魁,很高兴跟大家交流。

  孙卫党说:各位网友下午好,我是孙卫党,很高兴跟大家在搜狐交流。

  姜德增说: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姜德增,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说:下面开始座谈,网友大量的问题会传到这里,我会有选择的进行提问。

  主持人:20年的改革已经实现了清扫的工作,现在就要涉及到关系社会资本的存量,十六大报告中从国家所有转为分级管理,我们请张所长谈一下这次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

  张文魁说:大家已经知道了,十六大的政治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突破应该就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论述,实际上十六大已经指出了,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为什么十六大的报告会花这么大的篇幅,有些人说,总共用了1026个字阐述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问题,而且阐述的非常明确、具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篇幅呢?这实际上有很深的背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中心环节。但是这个中心环节一直没有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资本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都做了很多的阐述,也做了很多的部署。

  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也有所加快。但是我们在全国各地调研看到,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有三个判断:

  第一,各个地方改革的进程不平衡。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比如说在重庆、江苏这样的地方是比较快的,象安徽等很多地方比较慢,各个地区改革进程不平衡。

  第二,就是小型企业改制比较快,大中型企业改制比较慢。事实上在很多的地方,包括在东北这样一些地方,小型企业改制都已经接近完成了。在重庆这样的地方,小型企业改革也差不多要完成了。但是在很多地方大型企业改革,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程非常缓慢,包括在北方也是一样。

  第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程远远慢于小型企业的改革,而这里更重要的是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大中型企业占所有企业数量不到1%,但它的产出和利润都是占60%以上。所以尽管数量不多,但分量很重。在已经改制的企业里面,他们虽然实现了初步的股权多元化,但股权多元化的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国有股的比重还太高,也就是说国有股一股独大这样的情况没有改变。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经贸委管的100多家企业,大概有110家已经改制的,这110家改制的企业国有股的比重占80%左右,还可以看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还是非常严重的。另外上市公司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有200多家A、B股上市公司,他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50%以上,还是占主要的控股。大部分都是国有性质的法人股。这样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没有改变。大家可以看到国有的大股东来通过关联交易等等各种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的资产或者资金,包括大家知道的三九集团,占用三九上市公司的资金,还有ST猴王集团等很多的例子。据估算上市公司这样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在1000亿以上,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很多的资金被大股东占有,所以我们有三个判断。

  在这三个判断的情况下,关键还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阻碍了大中型企业改制的进程,阻碍了国有股进一步下降的进程,阻碍了公司股权多元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了加快股权工业化的进程,为了更快的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必须进行国有体制改革,所以正是这样的背景,我们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从今年年初开始,受指示成立一个专门的科技组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课题组成立之后,我们到全国一些地方进行了调研。包括大家关注的上海和深圳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当地的国有企业进行调研,而且开了若干次内部的座谈会,同地方政府官员,中央政府官员和专家、包括国外的专家进行座谈,形成了调研报告。对国有资产存在的弊端做了全面的分析。  

  主持人说:谢谢张所长。在我们总纲提出来之后,下一步要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目前理论界和各地的政府,以及企业界对操作方式的选择有很多的争论,我们想请教一下孙卫党先生,您认为我们在进入具体操作之前,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孙卫党说:作为一个市场人士,就国有股的问题更多的考虑是从市场角度出发。我想从目前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张所长刚才也讲了,实际上带有很多所有制的特点。按道理来说公众公司股权流动是整个发展的趋势,我想在国有股转让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一些方面的问题。一个就是股权的人格化的特点不是很明确,实际上我们国家也改革这么多年,但整个国有资产这一块,整体动作我个人认为不是特别大,不是特别大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格化的特点不是非常的特殊。在市场竞争环境当中,要使资产保值增值,其中最重要就是保持特性。目前的情况我个人感觉,国有资产这一块,所有制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但人格化的特点比较弱化,所以我这次感觉十六大报告里面提出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在人格化的个性上更加强化一些。这样得到这一块资产进一步保值增值的条件会具备。另外一个,我个人理解,国家在国有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可能扮演双重的角色,所谓的双重角色,就是所有资产代言人的角色,跟一般的投资人的特点一样,他的目标是要达到资产的增值保值,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一个特点,我个人认为,在目前这样一个国有特制或者国有资产改革过程中,国家还从事扮演一个管理者和规范市场的角色,这里面所有权这样一个角色,和规范的角色,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冲突。比方说,最典型就是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问题,就涉及到一个价格怎么转让,如果按市场价格转让,会达到保值增值,这块增长的幅度也比较大。同时还要有一个决策,要使这个市场规范化发展,跟国际市场接轨,这是一个重任。这里面我们认为国有资产在转让的过程中或者运作的过程中,有双重的身份。这样双重的身份就会有矛盾的现象,这就涉及到取舍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在十六大报告里面,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涉及,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回避。正因为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确保这样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主持人说:谢谢。我们现在知道有很多说法,关于国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资产所有边界划定在具体操作上有争论,张所长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操作之前面临的问题。

  张文魁说:这次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权力,履行出资者职责。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分级行使所有权,刚才也说了,资产怎么样划分,哪些资产由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哪些资产由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事实上十六大有原则性的表述,关系到国家命脉和安全的由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其他一概由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我个人有一个展望,中央政府来直接行使所有者权力的企业不是太多,目前中央直接管理的大概有1,200家企业,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是说有很多的企业收上来由中央政府行使权力。或者有很多企业再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不会太多。目前中央政府管辖的1,200家企业,已经包含了关系到国家命脉和安全的企业,比如石油、石化、电气、电力,都是在中央政府控制下。中央和政府管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以后会变成由中央政府管理的企业由你来行使所有者的权力,而不仅仅是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设一个全国统一的操作机构,具体行使所有者权能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工作。如果有这么一个机构,它的职能描述以及对它的界定是怎么定的?现在刘纪鹏先生已经到了现场,请他跟网友打一声招呼。

  刘纪鹏说:对不起,我因为有事迟到了。因为张文魁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想他前面肯定做了很精彩的发言,我争取在以后的时间里面跟大家交流,再次致歉。

  主持人说:谢谢刘先生。现在有两种声音,就是是否要设立一个全国统一机构来负责操作。其中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就是说过去的债务,比如银行的债务、职工的社保怎么组织。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

  刘纪鹏说:我想这是确定无疑的。这次肯定要建立一个有形的国有资产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而且这个机构可能是我们在下一步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机构。事实上在报告中已明确,这个机构将以中央和地方两级出资人,三级管理的形态存在。这个机构的建立,实际上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产权突破方面获得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当然在明确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之后,这个机构它内部的组织如何设置,以及在全国近7万亿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中,如何对现有的国有资产进行核实和清查,然后在中央和两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都是非常迫切的工作任务。我想在这个工作完成之后,前面有人问到,说关于国有企业债务如何处置?我想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这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尽管在名称上可能大家会有国资委、还是国资局,还是国资办的探讨,但在能力上毫无意义。他将以管理国有资本为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次从管理国有资产到经营国有资本的跨越。如果从资本的角度看,当然大家知道资本是在净资产里面的,所以它的经营机构原则上是管理资本的问题。至于债务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由企业公司法人自己来处理。至于谈到跟社保基金的对接,我想今后处理我们这次理解的三级出资人制度建立之外,可能还有一个三个层级经营管理的问题,这就是在国资委和实体企业之间,还要构造一个专门从事国有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运营的控制公司,这样一个层次。至于这样的层次,它就是连接我们的国有资产部门和实体企业之间的桥梁。这样一个中间层次可能会由五大类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控股公司来承担。比如说像现在的国有投资公司可能是管增量,金融控股公司是管金融资本,还有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是管我们国家基础产业大型企业的国有资本。当然在这里面你的问题也提醒我。还有一类中间层次应该是专门管理我们以股份形态或者货币形态存在的社保基金的资产管理公司,我想这样的公司是我坐在这里受到的一个启发,我想对上是对国有资产负责,对下主要是对社保基金的对象,也就是我们的享受社保基金的人员负责,那么它现在是要以一个公司的形态存在,因此构造这样一个国有资产部门,显然它将在今后很多的改革难题上起到一个重大的突破的作用,谢谢。

  网友:国有资产改制是否意味着最后一次最大的致富机会?这次国资改革对社会哪些人群或者机构有重大的影响?

  张文魁说:我不知道这个网友提的问题是国有资产是致富机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他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在国有资产改革当中,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失,偷窃国有资产,这是不允许的。国有资产的改革也是希望新的国有资产能够有效的避免流失,和改制过程当中国有资产被掠过和偷窃。我希望如果有这样意思的话,最好收回自己的意思。第二意思就是,在国有改制过程当中,民营企业售让国有资产,或者公司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受让国有股,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没有偷窃国有资产,他只是把原本不好的、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搞好,本来不好的资产盘活,能够让这个企业起死回生,通过这种途径来致富我想是可以的。

  实际上我也接触了一些这样的企业,我最近到科龙公司做过调演,科龙是一个上市公司。原来是地方政府控股的一个企业,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准国有企业。在2002年初,当地政府就把他们政府持有的20%股份,转让给一个民营企业格林科尔。大家知道去年格林科尔公司是亏损15个亿,格林科尔公司售让政府股份之后,政府彻底从那里退出。格林科尔是今年1月份售让,在8月份发布公告盈利是1.2亿。公告开始有一些争议,后来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议并没有提出推翻的公告,当然我们承认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格林科尔通过售让国有股之后,重整这个企业,挽救这个企业,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这种方式的致富,政府不但不要眼红,而且还应该鼓励它,鼓励更多的人以这样的方式致富。我觉得这是双赢,不但售让国有股的人致富了,政府也看到这个企业起死回生,税收也增加了,就业也增多了,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
欢迎应届毕业生光临应届就业版!  
联系本人 QQ:69083648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