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iange(云吞面)
整理人: sayrainly(2002-12-23 16:59:16), 站内信件
|
主题:广州报业两大“现象”
作 者: kknd_kknd(简单生活简单爱) 2002-11-29 12:45:23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广州不仅仅是商业之都,而且是媒体之城。在中国最早批准建立的五六家报业集团中,广州就占了三家!
北方人对广州的印象向来是,广州是一个文化沙漠,它的经济发展极似80年代一夜间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因此,这里的高楼大厦下面并没有多少文化含量。但是,当那些文化传媒在南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了它们的冲刺,人们的观点开始动摇了。那些传媒所承载的理念,以及它们巨大的覆盖面积都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发达,环境的宽松,政策的优惠,本土的特色,使得南中国这座现代化城市被媒体的喧嚷充满了,被媒体之间的硝烟迷惑了。
与其他地区相比,广州报业呈现出了两大奇异的现象。
媒体竞争:谁都会突然崛起
广州的报业竞争全国闻名,它竞争的振幅和强度,可以说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有沉重而难以更移的心理秩序,这将极大地影响到现实中的运作。南方不同,北方人来广州之后会发现,这里的人“富不笑贫”。因为这里资金的流转是很快的,风水的改变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就像《羊城晚报》,它在过去是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媒体大腕,它曾经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仅仅是几年之后,后来者诸如《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忽然与它并驾齐驱,敢于毫无怯意地与它争夺市场份额了。
在90年代,广州的《羊城晚报》是中国四大晚报之一,它虽是一家地方报纸,却影响着全中国。大到市长,小到村长,北中国的人们纷纷订阅这份报纸。不仅是它在报纸的风格上面,那种对文革中阅读的单一和精神营养的贫乏的改变,还有它背后深厚的经济背景。
如今成长为广州主流人群的人们几乎是阅读着《羊城晚报》成长的。这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阅读习惯,他们对于《羊城晚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读者群体。然而,这群体现在日益老化,他们制约着晚报风格的变化。今天打开《羊城晚报》,你会发现它给你一种超稳定的感觉,内容虽然是一如既往的琐碎,但其中透露着一种雍容不迫的优游态度,这是王者风范的继续,也是强烈的凝滞的痕迹。
这一切表明,《羊城晚报》已经显得日趋保守,这种局面的形成据说还与报社的领导状况密切相关。据说,《羊城晚报》的领导班子是由上面配给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决策的时候每个人都绕不过去,所以这种发散式的用力使得报纸的改革步伐变得艰难。
《南方日报》在最早的时候,没有被《羊城晚报》放在眼里,它处于那种不死不活的状态。更由于80年代,《南方日报》搞多元化经营,使它负债累累。1995年,《南方日报》创办了一份《南方都市报》,当时的意思是,母报守家,子报出击。但是在最初的时候,《南方都市报》被人称做街头小报。一直到1998年,《羊城晚报》出了一份《新快报》,《南方都市报》忽然有了危机感,开始真正主动出击了。它们开始注重批判性的报道,这拉近了与读者的感情。《南方都市报》真正的崛起是在1998年,当年6月正值“世界杯”,《南方都市报》提前进行了策划,在10天之前就进行了报道。开始的时候,它们的发行量以每天几千份的速度增长,到了后来,干脆就每天一万份一万份的速度上升。而且从此居高不下。2000年,《南方都市报》扩张到72版,成为中国每日出版版数最多的日报。现在俨然是广州势头最猛的一份报纸。
今年夏天《信息时报》的崛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信息时报》是广州日报社旗下的一份经济类报纸,这份报纸以前早就存在,但过去它们一直定位不明确,发行量小,在业界几乎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今年5月,《信息时报》改为全彩40版的综合类报纸,每份只卖5角钱。《信息时报》迅速占据广州的大小报摊。它的全新的包装,明晰的版面设计,它的朝气十足,以及对新闻的标题的戏剧化处理都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广州这块地方,报界业内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没有人敢于掉以轻心,没有人敢抱着固有的成绩吃老本,新的力量在时刻觊觑着你,它们随时都准备代替你。在这里,新生的尚且脆弱的力量没有自卑心理,而资格老的力量也不敢过于自傲以至忘记了走路。这也许是市场化逐渐走向健康完善的重要标志。
党报机关报:在报摊一样畅销
如果说《南方日报》一直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省级党报,那么《广州日报》可能就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市级党报了。不但发行量大,而且真正是财大气粗,据说它年收益达到12亿元!这无疑为党报的发展和突破自身局限性的设想提供了参照和示范。
广州是一个充满商业竞争的地方,也是一个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地方。在这里的报业集团及早看清楚了以后的出路,而南方的政策环境又帮助了他们,使他们进行了提前的努力,克服了党报机关报常有的惰性,终于使它们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广州日报》的发行量是巨大的。它的发展与它的舵主黎元江的作风密切相关。黎接手《广州日报》之后不久,在广州建立了近百个报纸发行店。并且还在珠江三角洲的茶馆酒楼进行了广泛的赠报,培养人们阅读《广州日报》的习惯。这些为《广州日报》后来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一份机关日报,而敢于克服在体制中多年来养成的惰性和老大心理,敢于及早地注意市场,争夺市场,这种良好的意识除了《广州日报》具备以外,《南方日报》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去年春节,《南方日报》策划了一个“春节特刊”。这次并不算很成功的策划能给我们诸多启示。春节特刊要求这次策划要突出喜气、热闹、人性洋溢。很显然,这种单一化的渲染不会有更大的突破,更深刻的内涵。后来本报社的人员也承认,这次策划也不过是一种“旧瓶装新酒”而已。但是,这次活动却透露着一种力量。据说,这种并不十分高明的策划,却使得策划者在行业内引起了嘲弄和反感,都是衣食无虞的机关报,多年来大家“平安无事”,而今天你竟然突破了惯例。自然就使同行感到你有些异端。在这种环境里,改革者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惊心动魄。
在《南方日报》办的一份刊物《南方新闻研究》中,一位领导事后总结这次策划的时候自比大黄蜂,并且引用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一段话:“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大黄蜂的两只翅膀过于单薄,大黄蜂的体积又较膨大,应该不会飞,大黄蜂不知此事,还是一个劲地震翅飞翔,这样因不知自己力有未逮。依然奋勇向前,大黄蜂最终改变了事实。”
很显然,这位作者是党报体制中人,他深谙体制内的阻力。他后来说,引用这段文字是因为感同身受。按照常规的面孔,机关报一以贯之的就是喉舌功能,上传下达,传递政策和民意。虽然有的时候强调可读性、多功能性,但改革的步子不大。在众多的晚报崛起之后,党报机关报离民众仍然太远。“很多时候,机关报就像体积庞大翅膀单薄的大黄蜂。人们想它应该不会飞。”
《南方日报》的这种精神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是所有真正的勇士都具备的一种精神。又有谁能断定,情况是真正难以攀升的呢?那种声音也许就是多年来体制下生长出来的难以改变的惰性而已。打破了这种思想上的惰性,一定就会有所作为,当你看到广州大街小巷的报摊上都摆放着从前的所谓“机关报纸”,而这些机关报在别的地方只能摆放在陈旧的资料室,这时候,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