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tamed(纹身)
整理人: stormyboy(2002-12-22 20:20:59), 站内信件
|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镜”便成了一个专门名词,而且似乎只要能以别人为镜,便真的能看清自我,有了自知之明,并且能知得知失,扬长弃短了。其实天下并没有这样简单的事。
“人镜”之不尽可靠,比李世民早近千年的古人早就觉察了。《战国策》讲过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作例证。邹忌是个美男子,但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比得上另一美男子城北徐公,便分别询问他的妻、妾、客:他与徐公哪个更美?妻、妾、客都说徐公比不上他。后来他见到了徐公,“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于是他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可靠,并且认真地想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终于弄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一句话,人们为了讨好他,便睁着眼说瞎话。邹忌后来把自己遭遇的这件小事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告诉了齐宣王,并引申出一篇大道理,对齐宣王治理国家起了良好的作用。这故事说明:“以人为镜”未必就一定能看清自己。其实这道理,李世民自己也是明白的,魏征去世,他说:“失一镜矣!”他把魏征当做镜子,却并没有把所有的人都当做镜子。
通过“人镜”是否能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这得看作为自己镜子的人是怎样的人:是惯于真话实说的正直之士,还是喜好阿谀拍马的卑劣小人。但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取决于自己是怎样的人:是愿意听真话、丑话、逆耳之言的人,还是只想听好听的、顺耳的话,酷爱颂歌谀词的人。简言之,既取决于被作为“人镜”者的人品,更取决于“以人为镜”者自己的人品。自己人品不正,却企图通过“人镜”来知真我、明得失,难以哉!
但邹忌却对齐宣王说了另外意思的话,他说: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他指出一个权势者想通过“人镜”来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是特别困难的,因为在他周围不可避免地围着一群私他、怕他、有求于他,因而热衷于唱颂歌、献谀词、抬轿子、吹喇叭的人,如果不加警惕地以这些人为“人镜”便不免会被蒙蔽而不自知。邹忌把权势与人品联系起来,他的观察是更深刻的。
但仔细想来,邹忌所言也有不尽确切处。譬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似乎全国老百姓都会因了想从王那里得到某种好处而一味对他说奉承话,其实远非如此。老百姓只要有了言论自由,只要不因语言而获罪,他们倒是爱吐心声、说真话的。
《左传》载:子产在郑国掌权,“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大概当时有些人对于子产所进行的改革不能理解,说了不少怪话甚至“反动话”,例如曾经流传过这样的民谣:“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可能就是从那里产生并流传开的。于是有人便提出要把乡校毁了,免得人们在那里七嘴八舌,破坏大好形势,但子产不同意。 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几年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民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及至子产去世,“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这固然是由于子产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但与他反对毁乡校,允许老百姓任意议论(自然包括非议)自己,并以之作为行政用人的镜子,善则行之,恶则改之,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来李世民所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仍不失为一句名言,只要是使其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特别是位高权重者,千万不要把那些私你、怕你、有求于你的谄谀小人当做“人镜”,并因他们的颂歌谀词而洋洋自得,而要勇于以普通百姓当作为自己的“人镜”,听听他们在怎样议论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