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nman999999999(剑魂)
整理人: shee102(2002-12-13 10:47:50), 站内信件
|
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好回答的,假使我们的科技进步了,我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过去,并在另外一个星球上用某种仪器俯瞰并记录地球上人类所发生的一切活动,这算不算历史?不算!因为我不知道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心里在想什么?
中国人对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和历史学家向来没有多大的敬意。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篇历史帐,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三皇五帝仿佛是自家亲戚,百年硝烟更不在话下,感同身受,如在眼前。血腥的战乱也许是过眼云烟罢了,但人生的战争却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永远都不会失去实践意义,当然,不是学术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全凭个人的觉悟了!
毛泽东对历史算是够喜欢的了,可在他老人家眼中,历史已不是历史,而是阴谋和权术了。当然,即使他有再多的功利心,仍掩饰不住伟人看史的独到与智慧。这不是读书人看史的深文周纳和咬文嚼字,而是政治家的大气豪放。不信?请看其《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变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费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五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跎庄 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 。
歌未尽,东方白。
周作人是个文化汉奸,但许多中国读书人还是很欣赏周作人的散淡平和,认为这是为文的高境界,周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最残酷的学问是历史。他能揭去我们眼上的鳞,虽然也使我们希望千百年后的将来会有进步,但同时将千百年的黑暗投在现在上面,使人对于死鬼之力不住地感到威吓。”他诗意地说明了历史是会重演的。
米兰·昆德拉是这样看历史的:“从前的历史是慢慢地进展的,事件发生得少,于是时间上就隔得开,也就容易记得。它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高潮提供了一个背景。现在的历史却是在快速地进展着,一件很快就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事件不过是清晨的一点新鲜的露珠,而不再是背景,它本身就是一个高潮,是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的高潮。”他区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观。
我觉得历史研究的最主要的对象应当是闪耀着人类智慧的伟大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应当是思想史。因为历史就是过去,这个范围太广了,帝王将相史也太狭隘了!思想的意义才是巨大的,很简单的文字就可以概括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更是无孔不入。比如在周朝,亲亲和尊尊就是其主导思想,毛泽东时代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阶级斗争,邓小平的思想理论两个字就够了,发展!
中国历代修史者有个最大的误区,就是先入为主,给任何人都定个调子,戴个帽子,以人性的善恶和儒家的道德准则为标准,一概分为忠臣或奸臣,君子或小人,如此一来,客观性何在?
中国修史者的所谓政治立场和历史观也很有问题,甚至为了服务于政治,乱下结论,比如张学良,两岸对其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就一直下了相反的结论!这很荒唐。如何摆脱统治者的监督,客观地去描述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日本修改教科书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中国的修史者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作弊,陈寿因索贿不成,愤而不替某个人的父亲立传,就连欧阳修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我记不清了,好象是为了争夺一个女人,后来他就在史书上对某人的祖辈进行曲意攻击。到了宋代以后,有些史书简直就是皇家记录的流水帐,说实话,我本来想把《二十四史》读完读透,结果根本读不下去,一是太多了,二就是我以上所说的原因。
研究某个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面,我们同样不能犯先入为主的毛病,更不能一现代的环境和立场去评价他,真正研究历史的大家,其思维甚至能够和古人对话,这样的研究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才会准确地把握住历史规律,同时和研究历史就要研究每个时期的思想一样,对历史人物也要站在当时的环境和立场上研究其人性闪光和伟大的一面,就好比岳飞,就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其品德和人性的光辉无疑都是伟大的,当然,如果站在今天的立场,他也有缺陷,但在他那个时代,他必须要受那个时代的思想所限制谁也摆脱不了,这就够了,抗日的时候杀日本鬼子,当然上英雄,可到了和平年代,你杀日本人就是犯法,我还说过,如果世界大同了,或者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无比强大,有朝一日,日本归附于中国,或者是中国吞并了日本,你能说当时的抗日将士不是民族英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