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oodoo10()
整理人: emil(1999-11-12 10:03:32), 站内信件
|
我们经常听到计算机病毒专家这样的劝告:“不要轻易打开邮件的附件,小心病 毒。”我们同时也在暗自庆幸:“可
疑的附件我一个不开,病毒能奈我何!”
但是一种新病毒的出现,使我们无法再得意。全球最大的从事网络 安全和管理的独立软件公司?美国网络联盟公司
(Network Associates, Inc.,缩写为NAI)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 名为“BubbleBoy”的新病毒,虽然尚未接
到任何“BubbleBoy”造成破坏的报告,但这种病毒却足已使任何反病 毒专家坐立不安,因为它已不再需要以邮件附件
的形式传播,只要使用者打开邮箱就可以被感染,这种前所未有的隐蔽 性使反病毒专家们惊呼:“计算机病毒的新时代已
经到来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BubbleBoy”的典型特征:
该病毒通过互联网传播,目前只感染安装了带有Windows Scripin g Host功能的 Internet Explorer 5浏览器
的系统。Windows Scriping Host是Windows系统的一项附加功能,用以 编写脚本帮助Windows中的任务自动运行。
该功能在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的安装过程中属于标准安装已选项 。但在Windows 95的默认安装过程中,该功
能属于备选项。同时该病毒不能感染Windows NT系统。
此种互联网病毒是以Visual Basic Script语言编写代码并隐藏在 HTML格式的电子邮件文档中,其中包含两个变
量,“.b”变量经过加密处理。该病毒不以任何邮件附件的形式存在。
在MS Outlook中,打开任一被感染邮件即激活此病毒;在MS Outl ook Express中,甚至无需打开邮件,只要使
用“预览框”功能,该病毒就会被激活。病毒激活后,内嵌在HTML文档 中的VBScript命令会将自身附于Outlook的地
址簿中,并向地址列表中的每一个地址发送此邮件。
如果在Windows系统的“Internet”设置选项中将IE5的安全级别设 置为“高级”,系统不会感染该病毒。针对病
毒的这一弱点,微软公司已经发布一个IE安全补丁程序,利用该程序可 在不改变系统现有安全设置的前提下保证系统不
受该病毒的感染。
“BubbleBoy”一词来源于某一电视连续剧中的情节:一个因免疫 功能缺乏而不得不生活在氧气罩(bubble)里的
小男孩是著名喜剧演员Jerry Seinfeld的狂热崇拜者。Jerry和他的一 个朋友George去看望这个“BubbleBoy”。在
游戏中,“BubbleBoy”与George发生了冲突,最后故事以George不小 心碰破“BubbleBoy”的氧气罩而结束。
NAI公司反病毒专家称,当地时间本周一晚十点左右,他们收到了 据怀疑是病毒作者发来的病毒样本,或许是出于
炫耀的目的,该作者还将此病毒发到一些网站上。NAI市场部主管Sal Viveros说:“以往人们一贯认为,只要不打开
附件,就不会被邮件病毒感染。但‘BubbleBoy’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 了这一观念。特别是对于使用MS Outlook软件
的用户来说,他们必须采取某种措施,否则阅读邮件就会变成一件危险 的事。”
与以往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恶性病毒“探索虫(ExploreZip worm)” 、“梅丽莎”不同,“BubbleBoy”目前的危
害性不大,当它发作时,只是向用户发出一个主题为:“Bubbleboy i s Back!”的邮件,并附以Seinfeld 情节剧
中的图片与声音片断。NAI公司目前也只把定为“低度危险”级。前两 者由于删除被感染系统的文件、数据而被人们深恶
痛绝。但是“BubbleBoy”产生的影响却是异常深远的。它意味着计算 机病毒的传播已经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更加
隐蔽,更加迅速,同时也意味着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信息的危险性在增加 。可以想象,当越来越多的病毒依靠这一原理制造
出来并且无声无息地传播,并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删除文件、破坏系统 ,这对于用户而言,无异于恶梦一场。回顾一下普
通用户对抗病毒的历史,无奈中总还有些办法:当病毒通过软盘传播时 ,可以拒用来历不明的软盘;当病毒通过邮件附件
传播时,可以不打开来历不明的软件。然而当一种新病毒通过电子邮件 本身传播时,难道就只能回到笔纸通信的时代了
吗?
但愿这仅仅是作者的杞人忧天。病毒制造者与反病毒专家之间的斗 争向来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期待后者
的胜利。
ChinaByte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92.197.71.1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