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人到中年>>『思想中版』>>个人文集>>个人文集A-M>>ξjinman999999999(剑魂)ξ>>余秋雨先生!你这么自大!真让我失望!!!

主题:余秋雨先生!你这么自大!真让我失望!!!
发信人: jinman999999999(剑魂)
整理人: shee102(2002-12-08 13:30:46), 站内信件

    CCTV,我只看10套,假如某天有事耽误了没看成,就一定会在网上浏览其内容,今天上来打开10套的百家论坛栏目,看了标题是:《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于是就简单地读了一下,余秋雨在谈到莎士比亚的作品时,讲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原话如下:

    “但奇怪的是当年,莎士比亚并不是学者捧起来的,是非常普通的。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把他捧起来的,那么老百姓水平是不是比我们当代的中国观众高呢,一点不会高。这一点我有信心这么说,当时把莎士比亚捧入世界舞台的那些伦敦的普通观众,当时他们的审美水平不会比今天的譬如中国北京的观众水平高到哪里去。不可能,什么道理,大家去看看莎士比亚,现在保留的莎士比亚剧场就可以知道的。有一些具体原因……”

    余先生在具体原因里只是谈到了在那个时代,贵族们是不到剧场看莎士比亚,看戏的只是一些赤脚的泥腿子,是这些泥腿子把莎士比亚推向了历史舞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泥腿子的审美水平没有我们当代的中国观众高?姑且不谈余先生在逻辑上的疏忽,就他下的这个结论而言,我觉得很荒谬,为什么呢?

    一、余先生演讲的主题就是谈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他说道:“未知结构的第三方面的魅力它具有永恒性,什么叫永恒性呢?就是由于它是两难,由于它是未知,它永远得不出结论,”同时他有引用了别林斯基的话:“他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他这些问题又那么有魅力,它使下一代的人一定会投入选择,但是这一代人,一定完不成这个选择,他又把这个两难交给下一代,下一代一代代交下去,这就叫作品的永恒”,余先生很赞成别林斯基这种说法。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问题呢?我认为应当是生命、人性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已经上升为哲学上的千古难题,而这些难题一直困惑着所有思考着的人们,文学作品只不过是通过文学这种更生动、通俗的形式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些故事情节中而提出来,好了,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是你决不能把每个人的世界观按照水平层次来区分,他是唯心的也好,唯物的也好,信真主也好,信上帝也好,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诠释,你改变不了他,也反对不了他,他在欣赏某个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同样有自己的角度和想法,所谓见仁见智,凭什么就可以说他的审美或欣赏水平就低呢?换句话说,既然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谁都不能说别人解决对了或者错了,如果你自认为自己的审美水平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还叫永恒吗?余先生下这样的结论,不是自相矛盾吗?

    二、余先生或许认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比那个时代的人要高,所以审美水平就高,至于我们的智慧是不是比那个时代的人高?我认为决不能下这个结论,就好比许多西方哲人都承认西藏人是地球上对生命最彻悟的大智慧者一样,这不难理解,西藏人是用整个身心去体验生命,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他们的信仰,而且是对整个宇宙和生命的一种追求和体验,当然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就是哲人,你不能以其是否掌握的某些系统的科学知识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我看过一本书叫《原始人的心智》,该书很有力地证明了原始人在某些方面的心智比现代人要高的多。

    三、现代人掌握的知识要比那个时代的人要多的多,这是个事实,但这一点就能说明我们的审美水平就比他们高吗?不然,恰恰相反,就艺术作品欣赏而言,有时候,被灌输了大量的抽象化的知识以后大脑,往往更容易形成一种障碍,也就是说更容易先入为主,就拿数字来说,我们对数字是一种极其抽象化的理解,我们对1和0的意义能够了解多少?而没有知识的幼儿对1、2、3等这些数字的理解往往更具有具体意义,人越是在知识贫乏的情况下,其觉知就越是广阔,而被灌输的知识越多,其觉知就越专注和狭隘,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游泳,长大以后,他吸收了新的知识以后,变得越专注,这种原始的本能就越容易消失,就审美水平而言,也是这个道理,你被什么什么主义、流派啊灌的越多,你对某个作品的理解就越容易发生主观上的偏差,那么你还有什么资格说知识疲乏的人其审美水平比你低?

    四、雅俗问题,余先生仿佛下了个定论,认为那个时代的泥腿子就是俗人,而这些俗人的审美水平肯定比我们现代人低。这就更荒唐了,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我看《论语》中孔子说的很多话就非常俗,《红楼梦》在清朝属于艳情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你能说它俗吗?就欣赏者而言,同样是这个道理,李白的诗,宋代的人对其理解就一定比我们差吗,屈原的<天问>,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但这些回答都不是能够令屈子满意的,但你能说他的理解水平就一定比你低吗?再说说<红楼梦>吧,一百个不同层次的人的眼里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红楼梦>,道学家看到的是淫书,革命家看到的是没落和腐朽的封建制度,浪子看到的是"恋爱秘籍",才子看到的是风花雪月,哲学家看到的是思想,佛家看到的是空幻,厨师看到的是美食,怀春的少女看到的是纯洁的爱情等等……你能说这些人如此来看红楼梦,其审美水平就一定很低吗?中国地方戏曲的大多数观众都是泥腿子,我看他们的协商水平就不见的比我低!他们在戏曲里领悟的东西一定比我多。

    五、艺术在进步,随之我们的审美观也在进步,也许余先生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更是大错特错了。我倒是觉得,艺术不存在进步问题,只能说变化。不是吗?艺术产生于当时独特的环境,是那个环境造就了那些艺术家和欣赏者,唐诗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难道不是达到顶峰了吗?哪个时代能够超过?同样的道理,古希腊的雕塑,以及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们的杰作,在同样的形式上,谁人能够超过他们?音乐也是如此,世界上绝不会出现第二个贝多芬。艺术和科学是有区别的,科学可以用进步来形容,艺术就不能,就欣赏者而言,也是如此,我相信,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那些泥腿子观众在自己亲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一定能够深刻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绝不是偶然被这些泥腿子捧起来的,除了莎士比亚自身的伟大以外,这些泥腿子也是伟大的观众和审美者,不识字的人一定识事!!诗人对土地的理解不一定就比农民理解的深刻,只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罢了,卡拉扬理解伟大的音乐作品,中国一个弱智少年“舟舟”也同样理解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你余先生看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一定就比某些农村的老太太理解得更深刻,更不会比封建社会那些亲临其境老百姓理解得深刻。

    余秋雨先生!!你到底怎么了?你这么自大!真让我失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