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环保人文〗>>绿色散文>>有感于南水北调

主题:有感于南水北调
发信人: i-stream(冷二郎)
整理人: 1101234(2003-01-15 09:34:00), 站内信件
有感于南水北调
      在我国,现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北方用水紧张时,有人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方案.南方水多这是事实,但是,现在南方的水也并不是多处用不完了,(当然洪水时除外)这些年,南方的用水也在日趋紧张,这样的用水处境下,又哪来的水周济北方呢?可以说,现在已经不是杀富济贫,而是杀有济无了。虽然,按照孔子的理论来说,一家人过日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但是,想法增加全国可用水的总量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何况,这样杀有济无的分配方式能够维持多久也是令人担心的,迟早有一天,南方和北方的水都不够用了,南方无水可以调拨给北方,那时又该怎么办呢?我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充足的理论和事实根据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大陆上水的发展史吧。提到水的发展史,就不能不说地势的发展历程。在几千万年前,我国的地质情况和现在的完全不同,不仅不是西高东低,而且现在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青藏高原,那时还是古地中海的边缘,不仅不干旱,而且水量十分充足。然而,是几千万年来的地质运动,完成了这里从沧海到桑田的转变。由于亚欧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造成了处于边界地带的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成长为现今的世界屋脊,而且,这一过程到现在为止还远未结束,这里还在不断抬升中。这一过程对我国地势的影响就是,使得我国的地势变成了西高东低,并且呈阶梯状分布。
这样的地势对于我国的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何以见得呢?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地势西高东低,那么水自然就会从西部流到东部,看看这些古诗,写得也是同样的事情:百川入东海,何时复西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精彩的诗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江河的水都是在源源不断地由西向东流入大海的,而且是有去无回。海水流向大陆的唯一途径就是下雨,但是海洋的降雨大部分都下在了海洋,一小部分下在了陆地上的也是在沿海一带,和广大的内陆是基本上没什么联系的,所以说,中国西部的水流向大海这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上的水量是在逐年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的。
       陆地上的水在减少,那么留在陆地上的水是不是就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呢?显然也不是的。在我国西部,有很大的一部分降雨是落在了山上,这些水以雪的形式留在了山上,成了不可利用的部分,虽然每年夏天都有部分雪水会融化,流下山来,可以用来灌溉农田,但是这只是一小部分,远不及落在山上的雪多。所以,在总量上来说,山上的积雪是在增多的,这些年由于温室效应,融化的雪水增多了,但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再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部分水则是到了地下,在我国的西部沙漠,虽然降水稀少,但是所下的雨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地下水,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又还给了天空。虽然这个量短期内不多,但是经过漫长的积累,沙漠的下面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地下水,有人说,那为什么沙漠还这么干旱呢?这是沙子和泥土的物理习性不同所造成的。对于表面上的水来说,泥土比沙子更善于保持,因为泥土有很强的吸水特性,而且沙子比热小,受到太阳照射时温度更容易升高,也造成了水分的快速蒸发。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对于深层的地下水来说,情况 就完全不同了。泥土可以形成毛细现象,使得深层的水慢慢地被吸到地表来,到头来只能是蒸发掉,但是埋在沙子里的水就不同了,沙子温度高只是表层温度,内层的温度是一点都不高的,这就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而且沙子的排列是无序的,不会有毛细现象产生,这样,深层的地下水就不会因此而被吸到地面,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而且,沙子渗水快,一旦下雨,雨水就可以迅速渗入深层,虽然表面的水很快蒸发完毕,但是大部分的水得以保存。
上面列举的是因为自然条件而导致的我国陆地日益干旱的进程。这个进程自东往西呈现出逐渐明显的趋势。在地势未变之前,西部的气候并不比东部更干旱,但是到后来西部就比东部越来越干旱,这是因为西部的水在流向大海时,会流经中东部地区,象长江,黄河,分别流经近十个省区,这就使得中部的干旱进程比西部要慢得多。这就造成了西部的塔克拉马干成为中国最大的沙漠,黄土高原也是日益水少林稀,再往东,这一过程则要慢得多,这就是因为得到了西部水的补充。这一过程的出现是地质变化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说,人类的出现并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新疆的塔克拉马干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沙漠了,那里的气候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非常干旱,主要原因一是那里的水流向了别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部的昆仑山脉和北部的天山山脉挡住了来自南北两方的湿润的空气,使得这里的水很难得以补充,也使得西藏和北疆地区比塔克拉马干的气候要好得多 ,在南疆的绝大部分地区早已经成为不毛之地的时候,西藏和北疆到现在还是只有零星的沙漠出现。
不可否认,对于沙漠的出现和迅速扩大,人类是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还以我国西部来说,就算是2000年前,现在的塔克拉马干沙漠,就是以前的西域各国所在地,那时虽然已经有了沙漠,但是沙漠中有无数绿洲存在,各个小国也就是依托这些绿洲而存在,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小国的存在,加速了绿洲的消失,由于无节制的破坏植被,那里的土地迅速沙漠化,很快就无法再居住下去,也造成了这些小国的消亡,可以说,这些小国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但是,对于水的东流来说,沙漠化不仅没有加速这一过程,而且恰恰相反,沙漠化还减慢了这一进程。因为,沙漠化使得那里的气候非常干燥,降水稀少,防止了水分的流出,可以说,如果塔克拉马干的绿洲得以保持到现在的话,那里的地下水不可能象现在这样丰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沙漠化甚至起到了保存当地水源的作用,为我们现在再去开发西北大沙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水库。但是,这些水也太过于珍贵,要是放开了来用,不用多久就会坐吃山空。一旦那里开始开发,气候就不可能还象现在这样的干旱,水分的流失还会加快,那时,我们还能去哪里要水呢?
沙漠之所以在我国的大西北横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缺水,如果不缺水,植物就会在那里生长,流动的沙丘就会被锁住,风力也会越来越小,沙漠里就会逐渐出现新的生态平衡,那时的沙漠根本就无需谁去费心费力地治理,只要顺其自然就足够了。在我国东南方,水土的破坏并不是不严重,但是却没有因此而在那里造成哪怕是一顶点的沙漠,就是因为那里水多,植被破坏了很快就会重生,根本就不给沙漠可逞之机。所以,治理沙漠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水的问题。事实也证明,凡是治理沙漠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是水资源不太缺的地方,象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少数地方的沙漠,而大多数真正缺水的沙漠最多只是在阻止他们的扩大而已,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人进沙退,而沙进人退倒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想真正治理沙漠,就必须先解决那里的缺水问题。
缺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种植沙漠植物,发展节水型农业,这无疑是节约用水的好办法,但是也仅仅是减慢了水的消耗速度,总体上来说,那里的水还是在继续减少,只是速度慢了,说到底,这也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得增加那里的水资源,水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增加,要想增加,就必须从其他地方往沙漠里调水。从哪里调呢?仅靠诸如从腾格里湖往罗布泊调水这样的调水工程显然是无济于事的,这里所需要的是从真正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量地向沙漠地区调水,以彻底改善那里的水文情况,我们需要的是象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的调水工程,因为那里需要大量的水,没有一个庞大的供水工程,难以对那里实行彻底改造,沙漠就难以有象样的改观。那么,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大西北的沙漠改造有多少帮助呢?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点也没有的。现在的南水北调分为三条线,东线和中线就不用说了,离西北还远着呢,就算是西线,水也跟本送不到大西北去,最多送到陕西,宁夏,内蒙古,至于甘肃和新疆的大片的沙漠,根本就没有水可以送到。而这些调水工程能用多久,能有多少水可调,都是疑问,因为,调来调去,到头来只能是水越调越少,而水的需求量却是越来越大,就算是刚建好,可调用的水也不能全面解决所到达地区的缺水情况,只能是部分地缓解当地的供水压力,这样的调水工程显然是不能令人太满意的。也就是说,无论南水北调工程做得多好,能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那么,我们的水真的是已经入不敷出,无水可用了吗?绝非如此。地球上的水现在能供人类使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路,不再只是把可用的水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而是把那些不可用的水想办法变成可用的水,那么,那么我们的水荒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现在地球上的水大部分都在海洋里,我国又有这样漫长的海岸线,面对着这样一个巨型的水库,我们却无能为力,连沿海城市都普遍缺水,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守着金库去要饭吃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去利用海水呢?水可以从西部流向大海,为什么我们不能来个逆向,让水从大海流回大西部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搞个东水西调工程呢?要是能把大量的海水从海洋调到西北大沙漠,那时,那里还会缺水吗?这个工程要是能实现,绝对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功业,不仅能够彻底解决西部的沙漠化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它的一些附加问题,比如沙尘暴,干旱,粮食短缺,土地不足,甚至还可以促进民族联合和祖国统一,它的好处实在是难以一言而尽。
有人要说,你这纯粹是在痴人说梦,数万里的距离,数千米的落差,水能送得过去吗?确实,东水西调难度之大,现在还是难以预料的。但是,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是等着天上掉下来的,飞机能够飞上天,人类能够登上月球,人们的生活能够实现电气化,等等这些事情,要是在200年前,敢想吗?只要去想,办法总是有的,只要去做,就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如果只是在想着它的如何不现实,那它就真的成为了不现实的事情。
东水西调的难点现在也可以做一个大体的估计,最难的主要是这几点,一是输水线路问题,二是能源问题,三是资金问题。输水线路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因为路途遥远,地形复杂,要选一条合适的线路十分不容易,而且,由于西高东低,水要想流过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输水线路采用哪种形式来实现从低到高的输水,也是一个很令人头大的问题,只能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段采取不同的输水管路,这是东水西调的第一难题,如果这一个难题解决不了,那么东水西调就只能是停留在设想中。能源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东西落差太大,达几千米,水要想送到西部去,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提水装置,这些装置都是需要能源的,而且用量特别大,这样用量大的能源如果只靠煤或者是石油之类的能源,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可是个长年累月的活儿,距离又长,等到把水送到西北沙漠,真正就应了那句古话“水比油贵“了。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能,象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造福于民,至于这些能量怎么个利用法儿,相信自然会有好办法的,因能是因地制宜,见机行事,只要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努力,相信这个问题就一定可以解决。只有利用了自然能,才能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东水西调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远比三峡和南水北调两个工程要大得多了,就算是两个加起来,也远比不上东水西调的庞大。这样的大工程,需要的资金一定是非常庞大的,以我国现在的国力来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不过,我国的经济现在正在高速发展中,不用多少年,就可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完成这个大工程了。而且,这样的大工程,它的论证,堪察,规划,设计等等事项也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很长的时间的,连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准备工作的,东水西调的工程量更大,难度也更大,这准备工作也自然是更加麻烦,所以,自然是应该尽快着手准备工作的,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那时我们国家的国力也已经足够强大了,也就该考虑上马了。
南水北调工程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小工程来分别实施的,比如说,先把水从海里引到蒙古高原,以解决那里的沙患问题,等由于内蒙古高原相对较为平坦,所以再从高原的东部调到西部,相对来说就要稍微容易一点,然后再把水从这里经河西走廊引向南疆的大片沙漠,这样分步实施,可以早见效益,也算是打打气和积累一点经验。  这个工程,  哪怕是只实行了其中的第一个,也已经是功德无量了,不仅仅是会解决蒙古高原的用水问题,而且,在蒙古的水量充足后,降雨量也相应增多,也会对黄河的水量不仅不再消耗,而且还会有所补充,这样,黄河就不会再象现在这样动不动就断流了,也对我国北方依靠黄河水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提供更多的水源,而肆虐我国的沙尘暴也会基本上销声匿迹。
有人会说,海水引到了西部,会有什么用呢?象我国的沿海城市,并不缺海水,但是却照样是缺水城市,可见海水并不能缓解用水困难,若是要先搞个海水淡化工程,那成本可就太高了,工程量和难度也又增大了好多。实际上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现在最关键的事情是把水送到西部去,至于如何淡化,现在并不重要,只要西部水多了,自然会改善当地的气候,空气会变得湿润起来,降雨量会增多,各种动植物也会在那里存活,这一切大自然自己就会完成,根本就不需要人类去操心。而且,海水本来就是一宝,引到沙漠中后,用处还有很多,例如搞海水养殖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是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咸水湖,只要做好防止盐分的渗漏工作,不令周围地区盐碱化就可以了。以后就算是需要海水淡化,也无须把这么大量的海水淡化,只要淡化少量的海水就行了,到那时,海水淡化技术相信也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海水淡化的难度也会大大减小。
东水西调工程也并不是有百利无一害的项目,在获得了很大的利益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说,西部降雨量增多,会使河流量增大,在雨季时发生水灾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但是,这并不是不能克服的问题,而且,它的负面效应和正面作用比起来,显然是一个指头和十个指头的问题,并不足以阴止东水西调工程的上马。何况,三峡和南水北调又有哪一个是有利无害的呢?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缺水问题会日益严重,南方会无水可以补充北方,就象现在的引黄济青和引黄济津工程并没有多少水可引一样。到那时,东水西调工程会变得日益迫切,所以,东水西调工程离我们并不遥远,现在就应该开始进行它的堪察、规划和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周密的工程计划,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等客观形势需要它上马时,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就可以从容上马我们的造福万代的工程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