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zfish815(輕風細雨)
整理人: xiao_lun_xun(2003-03-07 15:24:01), 站内信件
|
小心暗示的影响
作者:ashuxin
让你在置于地上的一块5米长的木板上行走,你会很顺利地走过去。但是如果将这块木板架在离地面2米的高度,你就会盯着木板小心地走过去。如果这块木板被架到了10米或20米的高度,也许你根本就不敢上去走了。
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同一块木板的不同高度前判若两人?那是因为架在高空的木板似乎在告诉你:“很危险,很容易掉下去的。”于是你真的就走不过去了。通过语言、动作、态度或情境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为“暗示”。
暗示可以来自外界的影响。比如在给学生做过一项测验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告诉真实结果,只是向老师提示,A组学生将来会有发展,而B组学生则属一般。2年后的结果真的会大致如此分化。这是由于老师接受了实验者的暗示,又以她的态度暗示了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影响。
外界的暗示影响还来自于社会,广告、宣传对大众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文革时期的社会暗示性被推向了极致,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寻找表面文章之后的信息,以此来揣摸可能的政局变化。
暗示也可来自自身的影响,叫做自我暗示。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自信心的影响,如果对自己施以积极的暗示,当然就会发展得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如果总是以消极的信念暗示自己,就会变得不自信、悲观、狭隘、冷漠。最明显的还表现在自我暗示对疾病的影响,常听说由于检验报告单拿错了,致本来无病的人由于误以为有病而真的病倒了的故事。
暗示可以导致群体发病,比如前些年在广东某地所流行的“缩阳症”,就是由于观念的影响导致大范围的人群普遍出现“缩阳”现象。也曾有报道,在小学校的一个班级有个别人发生呕吐,由于怀疑是否为食物中毒,而发生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出现腹痛、呕吐,甚至腹泻的症状。最后被证实是暗示作用的结果。
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称为暗示性,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有很多方法可以测定出一个人暗示性的高低,如用两个装着透明液体的小瓶子给被测者闻,告诉他一瓶是清水,一瓶是酒。如果他真的“闻出”其中的一瓶是酒,那么他接受暗示的能力就强,即暗示性高。暗示性特别强的人,甚至可以在你告诉他手中握着的电线是通着电的之后 ,会出现局部皮肤灼伤!后天学习会影响一个人的暗示性,在接受过必须要完全相信指令者的训练之后,暗示性会增强。医学领域中的现象是,癔症患者的暗示性较高,精神发育不全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暗示性低,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
了解了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影响,就应该主动去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记得电影《出水芙蓉》吗?芭蕾教练训导男主角的话:“你要随时想着:我长得很美,人人都爱我……”。这虽说是一出喜剧,但这种训练方式是很有心理学意义的,对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有效。说到这儿,想起一个小故事,某一位母亲有两个女儿,为了哄小女儿乖,就拿大女儿做对立面。无论当着两个孩子还是当着外人的面,诸如大女儿丑、小女儿美,大女儿黑、小女儿白,大女儿长不高、小女儿将来一定长大个儿等等一褒一贬的话总是挂在嘴边。结果十多年后,小女儿就是比较自信,显得活泼挺拔一些。心理学中“皮哥马里翁”的期待效应就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因此,如果你还爱自己,一定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变得更美好,切记不要受消极暗示的影响。
名 词 解 释
暗示(suggestion)
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在心理学中,暗示现象的研究最早见诸医学的临床实践,如用暗示催眠治疗某些疾病或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暗示更广泛地被应用于广告、宣传及宗教等方面。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环境(群体或他人)对人的影响,称为社会暗示。它是通过人际效实现的。
暗示者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可采用言语,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物理环境等方式进行。它可以使人立刻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
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等。暗示者的性别、年龄、权力与威望,受暗示者的年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关系等特征直接影响着暗示的效果。
暗示性(suggestibility)
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在人群中,暗示性很高的人和暗示性很低的人仅占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个体的暗示性有相对的稳定性,8~11岁最高,以后逐渐缓慢下降。
自我暗示(autosuggestion)
暗示的一种,属于自我刺激过程。这种暗示来自于内心,个人不顾客观现实,通过主观想象或自信某些特殊的事、物、人的存在,据此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同时引起心理—生理上相应的变化。它可以是有意的或无意的,但结果都可能产生心身效应。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消极的自我暗示则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