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_gin(天花乱坠)
整理人: juhm(2004-06-21 23:04:00), 站内信件
|
除了教孩子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应该教孩子什么?教书必先育人,人生有理想与没有理想是不一样的,只要有理想,即使不能到达彼岸,他也会有往前走的动力。
教师是一个个性化的职业,教学的风格不仅体现出教师本身的个性,所面对的学生,同样是个性化的人。教师不但要考虑教育的方式,还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当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效果。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只要男生女生要好一点,就是“早恋”。一个15岁的男孩怀着对爱的美好向往,试探地给他爱慕的邻座女孩写了一封还不能算是情书的情书,惊惶失措的女孩把这封信交给了她最信任的班主任。老师比女孩更如临大敌,等待这个男孩的是严厉的惩罚,警告、记大过,直至退学。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大学毕业,工作、结婚,这件事情仍然是她心头的痛。她在无意中摧毁了一朵纯洁的爱情之花,还毁了一个男孩的前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育的失误往往因为教育者的错。当你把人的尊严都撕毁的时候,他还会接受什么教育?教育还能有什么效果?当孩子们心中美好的情感被不美好地理解,合理的叛逆被不合理地扼杀,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之痛。想一想当孩子心中爱的种子开始发芽时,父母和老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呢?在关键时刻,老师的真诚或虚伪会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们自会评判什么是好或不好。生命、事业、爱情对于人生来说都很重要,我们既然没有理由漠视生命,荒废事业,又何以要忽略爱情?面对孩子们不期而至的情感困扰,教育的缺失就是对孩子的疏忽。
**** 信任的产生和作用
班会结束前,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了一张小纸片,让他们写下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有的孩子画了丘比特爱神;有的孩子将小纸片叠成一只小船,上面写着“泰坦尼克号”;有的用小纸片包着一堆剪碎的纸屑,上书“一颗破碎的心”;还有一个画着一个怒目圆睁的男人对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孩子:“爱情是你们现在可以谈的吗?长大了才会明白。”也有的孩子在小纸片上写着:“咯叽咯叽咯叽咯叽,我也不知道。”老师怀着极大的热情,用所擅长的优美抒情的文字逐一回复这些小纸片。越来越多的孩子给老师写信,把他们关于情感的困扰或故事告诉老师;有的写到作文里,老师的批注有时甚至比孩子的作文还要长——用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信任由此产生,沟通由此开始。给孩子们讲爱情、家庭、婚姻的起源;给他们朗诵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写给14岁女儿的信;讲文学作品里的爱情故事,教他们如何从美学的角度看待爱情;讲爱情与友情的区别;讲什么才是高尚美好的情感。
***长大后就真的会明白吗
物理老师说:“红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台下就有学生插话:“青苹果落地是由于爱情引力的作用。”当他们怀着真诚试图与成年人探讨,往往会得到这样的一句话:“长大了就会明白。”
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里还有一些什么是我们成年人所不熟知而又需要去了解和引导的?
《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中,关于红玫瑰与2月14日情人节的由来: 在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神。有一天,阿多尼斯神外出打猎被野猪咬伤,急急奔来的阿芙罗狄蒂在匆忙中不小心踩到了一束白玫瑰,尖刺把女神的脚刺得鲜血淋漓,在女神的鲜血滴落的地方,就长出了一束束鲜红欲滴的红玫瑰,西方人由此以红玫瑰象征爱情。公元270年,一位名叫瓦伦泰因的年轻基督徒因为反抗当时罗马专制统治被捕。在狱中,他和监狱长的女儿产生了恋情。在2月14日临刑前,他给心爱的姑娘写了一封诀别信,诉说自己的情怀,之后便昂然走向了行刑台。后人为纪念这位为爱和自由献身的年轻人,就把这天当成了情人节。当然,这只是西方的传统,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表达爱情的方式,比如红梅、水仙、并蒂莲等,用红玫瑰来表示爱情只是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不仅是一堂丰富的知识教育,同时也会在老师和孩子们之间搭起了理解和信任的桥梁,老师可以意味深长地说:“玫瑰是有刺的,拿起来的时候要小心呵!”
*** 爱,需要先学会有能力承担责任
有的人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在不该恋爱的年龄就恋爱了,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却又不结婚了,让人不能理解,让家长担心。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教孩子去学会承担责任。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自己、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但人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你不要求他,身边的人也没有这种需要,他就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老师应该在班里要求男孩女孩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心和爱护、和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体验不到手足之情,在学校就应该像在家里一样,每个同学都是你的兄弟姐妹。越早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他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要让美好的情感驻足于孩子的心间,给他们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获得真正的爱情奠定基础,就需要在集体中去培养。一个没有友情、没有亲情的人,难以想像他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中学生朦胧的爱是不是爱情?如果不是,它是什么?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小河,河对岸是美丽的景色,河这边站着一个被美丽景色吸引,想探求那份神秘的、急欲跳入水中的孩子。提个问题:如果不习水性的他不假思索不计后果地跳了下去,结果会怎样?他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如果没有人救他,他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他有幸被救起来,那他也不会再有观景的兴致。无论是掌握游泳的本领,还是找一条船,或者建一座桥,这都说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必须等待时机的成熟。
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不是鼓励他们恋爱,而是帮助他们把握在这个敏感年龄里两性交往的尺度。他们终究会长大,总会面对恋爱婚姻的问题。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不能期望他等到长大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并自然而然地懂得正确处理感情的问题。教育的遗憾是永久性的,如果稍有疏忽,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在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帮助,甚至只有批评和指责的无助情况下,会怎样处理这一类问题,他们会通过什么渠道、找什么人帮助自己处理感情问题。曾有个女孩因为父亲包二奶,母亲不懂得如何处理,闹得很凶,整天在孩子面前无休无止地说父亲的坏话,进而到抨击男人,令她觉得男人是靠不住的,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美好的情感。有的孩子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在给曾老师的信里说:我不相信爱情,世间没有爱情;如果有,也不过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这给他们的心灵成长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因此,主动地、诚实地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打开孩子的心扉。只有当你告诉他,真正的爱是什么,他才会自己去看,去思考。
孩子们所渴望的情感并不像大人普遍理解的那么复杂,只是如今的孩子很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为避免被指责,让自己不被伤害,他们往往选择把心中的秘密隐藏起来。对中学生的情感问题没必要一味地禁止,实际上禁肯定是禁不住的。曾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这个女孩非常出色,很多男孩子喜欢她。男孩的母亲发现后很着急地找到老师,老师只是对这个男孩说:“你很有眼力,这个女孩的确很出色,但你自己有什么资本让女孩爱你?你值得她爱吗?当然,你长得帅,人聪明,舞也跳得好,但你的学习上不来,自己的将来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有能力爱她吗?”后来这个男孩和那个优秀的女孩好像较着劲似的发奋学习,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男孩才向女孩表露心迹。
其实在对中学生的情感和两性交往的处理方式上,自己也有一个认识和进步的过程。例如:一位老师在一间重点中学当班主任。有一天,门卫严肃地交给她一封信,要她看看是什么内容。那封信是写给班上一个男孩的,笔迹很清秀,一看就知道是女孩子的字。那时候老师和家长随意拆看孩子们的私人信件,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孩子们的秘密,大家似乎都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那老师找到这个男孩,对他说:‘我知道这是女孩子给你写来的信,我没有拆,但作为你的班主任,为了对你的成长负责,我很想知道信里面的内容。’当时自以为我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比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进了一步,但现在想来他还是觉得非常遗憾和惭愧。总是以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待被教育者,而不是心与心的贴近,鸿沟始终存在.在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从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感觉自己进步了,也开明多了,学生更信任你了。一次,班里有个男同学将一个女生写给他的十几封信交给一位老师,问该怎么办。老师就对他说:‘我没有权力看你的私人信件,爱一个人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而且,爱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你们两个都还小,有足够的能力为对方、为自己承担责任吗?我建议你不要把信给我看,你自己直接找她谈,把你的想法告诉她,这对她也是一种尊重。当然话要说得委婉一些,千万别伤了女孩子的心。被人爱是一件快乐的事,不是什么烦恼,所以要用快乐的心态去处理它,才会获得好的结果。”’
在教育的问题上,不要随便使用代沟这个词。不可否认,两代人成长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新旧观念在交锋,你的经验对孩子也许起不了多少实际的作用,但成年人如果能够做到与时并进,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心态下去与孩子沟通,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心与心的距离就不会太远。所有的教育都是为孩子的将来,而教育又是一种心灵的观照。无论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彼此的提升。从意识到孩子的情感问题不能忽略,进而意识到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们会自发产生的、正常的情感。
---- 别怕!你的孤独让我和你分享,别慌!你若成功我会为你鼓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