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公务员天地>>闲情逸趣>>精彩絮语>>[转载]:人生“三读” 转

主题:[转载]:人生“三读” 转
发信人: stormyboy(往事随风)
整理人: stormyboy(2003-02-14 21:23:30),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greentea_h版jnwdm的《人生“三读”   转》★
    有一位邻居,是退休教师,经常看到他傍晚时分一个人木木地站在马路边,痴痴地看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眼睛并不是专注地盯住什么看,只是像看流动的画面一样,看着街上不断变化的人。那时我约上五、六年级的样子,有时放学早些,也站在他的身边学着他呆呆地看街上的人,看了几天好像没什么好看的,眼前总是匆匆的人、疾驶的车,看了几天,他问我:“看出什么来了?”我回答:“没看出什么。这马路上除了人就是车,你每天看呀看的,有什么好看的呀?。” 
   他说“我在读人。” 
  “读人?”我疑惑地回问。 
  他说:“读人可是一门大学问,有些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不会读人,吃了一辈子的亏。” 
   “可人又不是书,脸上又没写字,怎么读呀?”我问。 
  “读人就是读懂他的心,读懂他的行为指向。”他回答道。 
   接着他对我说“一个人一生有‘三读’,读书求知,读人求真,读生活求是。‘知’是知识;‘真’是去掉面具时真实的那个人;‘是’是去掉浮燥的表象探索人生的本质。” 
   事情过去好多年了,他如今大概也垂垂老矣,但这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至今仍在对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感觉到,相对读书而言,“读人、读生活”这两读要难得多了,没有老师谆谆教诲,没有现成的书本可参考,没有人给你评定成绩,让你知道读得好不好,一切都是由自已探索着,试验着,小心谨慎地用心去读,而且永远没有毕业的时候,要用一生去读,而读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是否正确,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态度,甚至影响每一天。 
   我想去看看他,告诉他,少年的那段对话对我产生的影响,谢谢他让我知道人生有“三读”。 
   由此,我似乎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按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分别赋予“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等等称谓了,因为要读懂别人,读懂生活,不仅需要悟性,还要付出时间的代价,需要一生的积累。 
   我们也许永远不能读懂别人,读懂生活,但只要我们去读了,总会有所收获的。 
 
 


----
闭上眼睛,就能不心烦了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