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记者之家>>事实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40周年 (二)

主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40周年 (二)
发信人: gzchinaman(中国MAN)
整理人: sayrainly(2002-11-24 23:09:14), 站内信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40周年 (二)


四、黄河泥沙数据 

黄河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是由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承担的。有人认为,黄河三门峡工程是苏联人规划和设计的,错也是苏联人的错。其实这是推卸责任。苏联专家当时也讲了,在泥沙量大的河流上建水库,他们没有经验。他们依靠的还是中方提供的数据,就象宝山钢铁厂的规划和设计,日本人用的中方提供的数据,但数据是假造的,因为真实的数据属于保密资料,不能提供给外国人。在中国,统计数据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气象水文地质地形资料属于国家级的保密资料,就是黄河中的泥沙含量的原始测量数据,也是保密资料。中国方面提供给苏联专家的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3.6亿吨/年,谁知这是人为更改过的数据。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年,比提供给苏联专家的数据高出18%。(11)由于中方提供的数据有误,最后只好自食恶果。再说,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其经济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利在千秋。而中国方面却没把个事实告诉大家,却总是在宣传 "利在千秋","功泽万代"。三门峡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库一样,经济使用年限不可能是千秋,更不可能是万代。人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更何况是人造的工程设施。 

联想到长江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长江在三峡坝址附近的泥沙数据有2个,一个是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23亿吨/年,一个是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3亿吨/年,两者相差2.27亿吨/年.长江三峡工程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第一个数据。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也认为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个结论也是一个条件句,不但要求在长江上游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还要求在长江上游建立多座水库,阻挡泥沙进入三峡水库,同时要求在必要时采用机械挖掘水库中的泥沙。 

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提出三峡水库采用 "蓄清排浑" 的方案,可以保持三峡水库 
"千秋万代" 地使用.他们认为,"蓄清排浑" 的方案在黄河三门峡水库改造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他们遗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黄河三门峡工程是在放弃了工程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目标之后,才采用 "蓄清排浑" 方案的,对三门峡工程来说,蓄清排浑,保持水库库容就是最主要的目标,一切都围绕着这个主要目标转。而长江三峡工程不同,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防洪发电和航运,这些目标和 "蓄清排浑"都有矛盾.就拿防洪来说,如果出现了象1998年那样的洪水,这时洪水中的泥沙含量特别高,三峡水库是利用洪水的力量 "排浑" 呢,还是 "蓄浑" 抗洪呢?又如1998年冬和1999年春,长江下游水位低枯,长江部份航道断,这时的三峡水库是 
应该"蓄清" ,减少排放量,使下游水位进一步下降,还是应该 "排清",抬高下游的水位?说实在的,炸毁黄河三门峡大坝,恢复黄河自然河道,比采用 "蓄清排浑" 方案更好.只是炸毁黄河三门峡大坝,会给圣人的脸上再摸一层黑。 

五、三门峡大坝工程失败的真正原因 

“没有解决好三门峡水库的泥沙问题,是三门峡大坝工程失败的主要原因”。三峡工程论证泥沙组专家张仁在谈到三门峡水库问题认为:由于对处理泥沙缺乏经验,开始采用了蓄水运用方式,也就是在汛期中水库大量蓄水,水库长期保持在高水位,因而入库的泥沙大量落淤,使水库中的淤积体积不断抬高,并向上游延伸,从而抬高了上游的水位,淹没了大量更定和导致了广大地区沼泽化,影响了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参见张仁:三峡工程论证中的若干问题,收在陆超明主编长江水患和三峡工程,中华书局,香港,1993年)这个结论并没有击中要害。三门峡水库设计有647亿立方米的库容,1960年10月到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中共淤积了约40亿立方米的泥沙,这和647亿立方米的库容相比,仅占百分之六,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三门峡大坝工程失败的主要技术原因是工程设计错误。 

确定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海拔360米,是以不淹没西安市做出发点,从西安市向下游三门峡坝址处划一根水平线,按照这个蓄水位,三门峡水库就有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对防止黄河下游洪水灾害将起的关键性作用,可以保护坝址以下2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安装116万千瓦发电机,年平均发电量为60亿千瓦小时,超过1949年全国发电总量。将三门峡水库回水线当作一条水平直线来计算,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从地形上来说,潼关至三门峡坝址处是峡谷河段,河流断面小,水流速度快,但是能形成的水库库容也小。而潼关上游渭河关中平原,河床开阔,所形成的库容大,三门峡水库设计的大部份库容集中在这一地区。 

实际上,只要水库中的水在流动,水库水面从坝址起沿程上溯呈回水曲线,因为水要克服阻力才能流动,只是近坝址处比降较小,越靠上游水面比降越大。当三门峡坝址处的水位为海拔360米时,渭河在西安市处的水位就必然大大高于360米。如果从西安市处的水位海拔360米出发,三门峡坝址处的水位就不可能仍然是海拔360米,而是要大大低于这个水位。要不淹西安市,坝址处的水位就要降低,三门峡水库的库容也随之减少。由于受地形限制,三门峡水库将由此失去大部份库容,就无法实现原来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目标。这是三门峡大坝工程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毛泽东写道:“高峡出平湖”,以为水库的水面是平的。诗人的意境,并不能成为科学的依据。不知何故,工程技术人员也认为水库是没有比降的,水库水面是绝对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称之为“翘尾巴”,但影响范围小。这种观点流传如此之广,不但一般老百姓认为如此,就是许多被称为圣贤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也认为这 
是“真理”。 

其实在中国大学教科书中就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当水库中流速为零时,水库水面才呈水平。实际上,水库水面从坝址起沿程上溯呈回水曲线,越靠上游水面越上翘,直至进库端与天然水面相交为止(参见:河海大学周之豪(主编)、沈曾源,清华大学施熙灿、天津大学李惕先:水利水能规划,高等学校教材,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5,第23页)。 

请看由这个错误导致的三门峡工程悲剧:1960年9月,三门峡大坝建成,水库蓄水位刚上升到332米,就发现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水位上升,威胁到中国的九朝古都、陕西省省会西安的安全。这是圣人当初根本没有料到的。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龚时阳的资料,当三门峡坝前水位超过330米高程时,渭河下游两岸防护堤均将漫顶,淹没关中平原50万耕地,影响25万人。(12)面对严酷的事实,迫使中央决策层对三门峡工程再次作出决策:是进还是退?是选择三门峡工程还是西安。进,就是维持三门峡工程360米蓄水方案,那么整个西安市,连同历代皇帝的陵墓,一起被葬入水下,可能只露出大雁塔小雁塔几个塔尖。退,就是降低三门峡工程的蓄水位,放弃原定的360米方案。而三门峡水库大坝处的蓄水位为海拔335米时,水库的总库容仅有9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30亿立方米。这96亿立方米总库容只是原规划的647亿立方米的百分之14.8。就是按照大大低估的每年水库泥沙淤积量3.7亿立方米计算,三门峡水库在26年时间内,就要被泥沙全部淤满,而水库的经济使用年限只有10年。实际上,三门峡大坝建成后四年泥沙淤积量就达4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10亿立方米),如果再运行6年,三门峡水 
库就会全部被淤满。 

1964年6月10日周恩来在接见越南水利代表团时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说过这样的话:“三门峡我们打了无准备的仗。他还说:“三门峡工程研究得不透,没有准备好就上马了。这个工程我过问过,我有责任,搞不好,见马克思不好交代。”三门峡工程一直是周恩来的心病,就是在他 临死之前,还牵挂着 三门峡工程。 

在三门峡工程决策之前,陕西省就坚决反对上三门峡工程,原因是40万移民的大多数在陕西省。也有许多科技人员提出,根本没有必要建设这项工程。他们说“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周恩来一方面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建设三门峡大坝,另一方面行事又较为谨慎,时而也能听听不同的意见。周恩来在1957年工程开工时说,按正常蓄水位高程360米的设计不变,但命令坝顶高程只浇铸到353米,正常蓄水位高程350米,降低了10米。但又不解释更改工程决策的理由和后果。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在三门峡水库开工一年后,也就是工程已开挖土石方约600万立方米和浇灌混凝土3万多立方米后,对三门峡工程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中心是对西安的影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坝址召开一次现场会议,才初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没有魄力使工程下马,而是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三门峡工程的目标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的综合利用,修改为:防洪为主,其他为辅;先防洪,后综合;确保西安,确保下游。同时决定,初期的蓄水位为海拔335米,比360米降低了25米。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目标,用水库工程防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即以牺牲水库上游地区的利益,来换取水库下游地区的利益,工程的防洪效益,就在于水库下游地区利益,是否大于上游地区的损失。这种既要确保上游,又要确保下游防洪利益的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是周恩来此时已经知道,对西安市来说,水库水面抬升的影响,已经不是10米的事,而是要抬升25米。 

1960年大坝建成后,距离大坝114公里的潼关段河床抬高4.5米,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潼关段河床河水位的抬高,使渭河来水宣泄不畅,关中平原浸没、盐硷化面积增加。渭河水位的抬高,直接威胁西安市的安全.如果把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水位抬高到原设计的360米,西安市则必然被淹没.此时周恩来知道问题十分严重,命令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运行,原来准备建设的116万千瓦的发电机也统统给拆了下来.水轮发电机的输水管也被改造成排沙泄水管道了。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后,潼关河床一度下降,渭河的水位也有所下降.但是到了1964年汛期,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量一下子增加了20亿立方米,潼关河床、水位再度上升,对西安市的淹没威胁又增加。这时国务院不得不对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进行改造,彻底放弃了原来的防洪发电目标。 

无论是改造前还是改造后的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水面都不是一个平面.经过改造后,黄河三门峡水库在汛期时,坝址处的平均水位为海拔305.60米,114公里之外的潼关的平均水位就在海拔327米,平均水力坡降达到万分之2.1。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使渭河回水末端又抬升16米,使北洛河回水末端也抬升16米.所以当初认为三门峡水库的水面是一个平面,三门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可以按高程360米设计,就是一个绝大的错误,而所谓三门峡大坝工程的效益,都是按照这个高程360米得出来的。龙毓骞、张启舜认为:由于主槽淤高,常水位抬高,影响两岸地下水的排泄,更由于主槽过洪能力的削减,滩地淤高,洪水位也相应提高,影响范围之远和所需要调整时间之长均非始料所及(13)。 

40年后,中国人在长江三峡大坝工程上重复同样的错误。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论证中,认为三峡水库的水面是个平面,三峡坝址的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距离坝址450公里的水库上游部份的蓄水位仍然是海拔175米。因此许多新的移民点都安置在海拔182米处,开县还在沿江修一道江堤,以为能把三峡水库的水挡住。三峡工程论证的结论是,三峡水库在坝址处蓄水至175米,水库回水不会淹没重庆市,只淹没万县市、涪陵市部份市区等等。三门峡水库的水面是个坡面,三峡大坝下游的葛洲坝水库的水面也是个坡面,怎么三峡水库的水面就是个平面?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没有胆量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当三峡水库在防洪过程中将蓄水位抬高到海拔175米,那时重庆的水位是多少高?三峡大坝至重庆长达660公里,比三门峡大坝至西安260公里长得多,长江三峡河床的沉积物也比黄河粗,长江三峡段流量也比黄河大,水库淹没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正在步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后尘,将来的结局是,在长江三峡大坝完工之后,中央决策层必须对“进退”做出决策。中国人在黄河三门峡工程上交了一次高昂的学费,在长江三峡工程上,还要重复一次。 

六、41万移民的悲惨命运 

为了修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强迫迁移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共41万居民,安置移民工作在1956年8月至1960年9月全部完成,没有因为移民问题而推迟大坝完工和水库蓄水。对于勤劳忠实的中国农民来说,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开自己的土地,是最痛苦的事。黄河三门峡水库所淹没的地区,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平坦,物产丰富,就拿陕西的关中平原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作区。水库移民被安置在陕西和宁夏交界的乾旱山区和半山区,安置区地势崎岖,土地贫瘠,水资源不足,生活生产条件恶劣,别说种庄稼需要的水不足,就是饮用水都成大问题。当时人均移民赔偿费只有200多元,根本无法重建家园,也无资金发展生产,移民生活水平大为下降,生活在贫困之中。 

自从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之后,这41万移民就不断闹事,上访上告。在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之后,水库的蓄水位被迫降低,原来水库淹没区中重新出露荒芜的土地,移民们自发组织了17次大规模的返迁活动,离开乾旱山区,回到关中平原,居住在临时拼凑的草棚中,只能当没有户口、没有生存权利的“黑人”。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不得不批准黄河三门峡工程移民全部返迁,正式宣告移民工程失败。从1956年到1985年,41万移民为了“圣人”的事业,为了“黄河清”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了整整三十年(14)。 

七、结束语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三门峡大坝的建成,使许多人热血沸腾了一下子。诗人贺敬之,曾为大坝建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可是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并没有象政治家希望的那样 "利在千秋",也没有“"功泽万代",为他们立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大坝建成的第四年就被宣判为“彻底失败”。1966年2月周恩来在说:我当总理16年,有两件事交不了账,一是黄河,一是林业。” 现在只要翻一下世界各国有关水库大坝工程的教课书,就能找到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实例,这里记载的不是中国人如何让黄河之水听从人的指挥,这里记载的是中国人如何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十分遗憾的是,中国的决策者并没有从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四十多年来,中国人和黄河斗得差不多了,一直斗到黄河多年出现长时间断流的境界。现在他们又雄心勃勃地和长江斗,也要斗 
出个长江之水手中来。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第1444页 

2:参见: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77页 

3:参见: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1年,第77─ 
78页 

4:参见:王维洛:福兮祸兮──三峡工程再评价,文统图书,台北,1993,第 
263─278页 

5:参见流骥:危急!黄河的危急,争鸣1993年第2期 

6:参见:龙毓骞、张启舜: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和运用,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158页 

7:参见:龚时阳:对开发黄河水资源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一文的说明,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8页 

8:王维洛:福兮祸兮──三峡工程再评价,文统图书,台北,1993,第263 
─278页 

9:参见:龙毓骞、张启舜: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和运用,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159页 

10:参见陆钦侃等53位专家学者关于三峡工程严格按照初期蓄水位156米设计方案施工的紧急呼吁书,三峡探索,加拿大多伦多,2000年,第三期 

11:参见:龙毓骞、张启舜: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和运用,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159页 

12:参见:龚时阳:对开发黄河水资源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一文的说明,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8页 

13:龙毓骞、张启舜: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和运用,收在人民黄河编辑部:黄河的研究与实践,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6,第159页 

14:参见:黄波主编: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与可持续,重庆出版社,1998,北京,第39页,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38─41页,卢纯:三峡移民管理概论,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 
9年,第14─16页


----
~~~中国man黎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