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网友俱乐部>>『原汁原味』>>〖心情呓语〗>>绝望的美丽

主题:绝望的美丽
发信人: zhaohe333(天拓)
整理人: shouen(2002-11-20 16:58:50), 站内信件
我想写玛格丽特·杜拉斯由来已久。如果说字符间的排列与联结的表达是一种创造,那么毫无疑问杜拉斯把这种创造发挥到了极至。文学界有这样的说法,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  
                   
  这个在印度支那出生和成长的法国作家有复杂的人生经历。事实上,任何一个写作的女子她的人生背景都不会是一片空白,而杜拉斯的独特之处却在于自身所兼具的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传统的生活习惯。这两种相对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意识流在她身上有和谐的统一。美学中有将前者称之为“蓝”而把后者称之为“黄”的说法,这黄与蓝互相融合,在她生命中产生共鸣。这其实也是一段历程。  
                   
  马克思说过,“理性永远存在,但它并不是永远存在于理性的形式中。”杜拉斯以她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思想。她那些飘忽不定的文字,诡秘的意象,电影般的对白,无不在传达她的独特的思想。她说自己常常绝望,她以这种绝望的姿态铺展开来,蔓延,生长,这使得她的文字充满了一种静穆的哀伤。这哀伤就好象是泥沼里开出的艳丽花朵,有形与色上的强烈反差。因此而美丽。  
  她不是那种一眼便能够看到底的作家,她的文字内外似乎隐藏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挖掘。你看出了一点,却还有东西在里面。再看出一些,却仿佛剩了更多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都不曾有过。这种引人探究的飘忽不定边也有些挑逗的意味了。  
                   
  “没有任何要明白的东西,就让自己被作品迷住。”  
                   
  她的作品,像《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她早期的成就之一。文字,技巧,以及文体上还不脱传统的窠臼,现实主义式的,叙述上也还可以看得出对前人摹仿的痕迹。但是杜拉斯的名字却因此广为人知,她甚至凭借它角逐龚古尔文学奖。  
  然后一路写下去。到《街心花园》,到《琴声如诉》,到《广岛之恋》,到《长别离》。“情节的淡化,心理内容的加重,叙述角度随内心活动而转移,情节变化带着内心活动的色彩,语言成为内心倾诉,内心呼号直接的外在形态以及文学的色彩化等等。”她已经形成了她明确的艺术风格。是鲜明的风格。一眼看过去便知出自谁手。最初我读她的《广岛之恋》时也稍稍有些摸不清头绪,不知应该归之于剧本还是小说,只是心里面明白是好文章。她惯用的电影般的对白,即使小说也让人感觉是一场预演。杜拉斯绝对不要你像讲故事一样讲她的小说(或剧本?),她要的只是感觉。自始至终,她都是在与你的感觉对话。她意识与你的感觉形影相随。倘若你不经意间有会心的共鸣,她便满足。  
  提到杜拉斯是不能不谈一谈她那篇著名的《情人》的。很多人接触杜拉斯便始于此。“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相爱。”这篇晚年写就的自传体小说为她终于赢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及无可厚非的大师地位。不很长,却是杜拉斯所谓“静态小说”的典范。同名电影没有看过,但是我峡谷由梁家辉来演那个高大的,略略腐败的,稍带病态的中国男人大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那个戴男式毡帽的湄公河上的女子就是杜拉斯自己。  
                   
  广岛是杜拉斯的广岛,纳韦尔是杜拉斯的纳韦尔,印度支那与堪萨而城,它们同样也只属于她。她写爱情,是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写人群,也是平淡之中暗藏惊心动魄的人群。遗忘之城,回忆之城,那是杜拉斯构筑的自己的世界。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奢靡的实践。那么杜拉斯便已在她自己的世界中活了千百回。她这种非世俗非常理的写作方式,也许从一开始便准备好接受批判的了。赞赏她非凡的创造力与批评她的离经叛俗,这样的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如此如此反复不已,她大约是不会寂寞的吧。这个独特的女子,她大约也是很难被遗忘的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