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ieedxie(邪鞋)
整理人: amwcp(2002-11-15 22:49:12), 站内信件
|
百年孤独
家谱:
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乌苏拉
第二代:霍塞·阿卡迪奥——雷蓓卡,庇拉·特内拉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雷梅苔丝·莫科特,庇拉·特内拉
阿玛兰塔
第三代:霍塞·阿卡迪奥(阿卡迪奥)——圣塔索菲娅·德·拉·佩达
奥雷良诺·霍塞
第四代:雷梅苔丝·布恩地亚 霍塞·阿卡迪奥第二
奥雷良诺第二——菲南达·德·卡庇、奥
第五代:霍塞·阿卡迪奥
雷纳塔·雷梅苔丝(梅梅)——马乌里肖·巴比洛尼亚
阿玛兰塔·乌苏拉
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阿玛兰塔·乌苏拉
第七代:奥雷良诺(乱伦之子兼爱情之子)
“并不想以这种方式来打破孤独,相反,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
这是阿玛兰塔将生命消磨在刺绣裹尸布上时,据说她是白天绣,晚上拆时,这种重复的方式来保持孤独。但是这种保持孤独的方式仅仅是外在的,真正隐藏在深处的是阿玛兰塔对自己的苛刻和懦弱及那种阴暗的欲望,真是这种苛刻、懦弱和阴暗,使她两次拒绝了应该是幸福而顺理成章的婚姻,使她自焚双手,裹着麻布缝绣着裹尸布,使她怀着对雷蓓卡强烈的仇恨来支持自己的生存,使她用相同慎重的态度对待赫里奈多·马尔克斯上校和雷蓓卡的葬仪,但是心情是决然不同的:一种是爱的深情,一种是刻骨的仇恨。或许这是作者特地为阿玛兰塔制定的生存方式:以性情的缺陷来保持孤独!
而这种重复的方式来保持孤独不仅仅在阿玛兰塔身上体现,它是布恩地亚一家人共同的宿命。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对神秘事物的着迷,对时间重复的预感和建立新城镇的热情的一次次破灭最后又回到栗子树底下的孤独,但是深处绝望的孤独是没有人理解他,理解他的对新事物的痴狂,理解他所说的时间一直是“星期一”;乌苏拉以惊人的长寿和毅力来维持家族的传统及逃避家族中流传的诅咒,但是最后乌苏拉却是她的后代(第五和第六代)的破碎人形玩具,这深处的孤独是她只身一人在奋斗,在抗争,而家族其他人对她的懈怠;奥雷良诺上校发动的的32次武装及32次的失败,从实验室进入战场最后回到实验室的孤独及生命最后时期熔化二十五条小金鱼再重新做的周而复始,而深处的孤独是对战争目的的虚无缥缈的认识而导致的信仰的破灭;雷蓓卡孤身来到布恩地亚家最后孤身一人死在霉烂的布恩地亚家之外的房子的孤独,深处的是她对自己的幸福的等待直至绝望而在野兽的床上来保持自己的尊严;俏姑娘雷梅苔丝让一个个受她魅惑的人的爱情死在窗下,一生不识情爱的孤独,这是种没有人间任何情感如草木或说如天使般的孤独;奥雷良诺第二在反复的狂欢放荡最后回到孤独,在情妇和妻子两个女人的生命中扮演着不是自己的角色的孤独;奥雷良诺几乎用一生的时间研究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纸,直至他认识到自己家族的命运就是孤独……
通篇笼罩着布恩地亚一家保持孤独和逃离循环的宿命的阴影,这可以在乌苏拉一次次对时间又回到了从前的预感,到奥雷良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到庇拉·特内拉用纸牌对布恩地亚家族的一次次推算,到阿玛兰塔对自己死亡的预感和与死神的对话,到奥雷良诺们离群索居,对实验室的着迷,到阿卡迪奥们对冒险,新奇之事的冲动闯荡(这只有在那两个双生子之间出现意外,但是可以在乌苏拉所说的他们自己可能调换而忘却了自己的本名,及从两个人的葬礼中出现混乱而送错了坟墓中得到一定的暗示),到每一代总有一人对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纸的努力译读,到最后“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乌苏拉恐惧生出猪尾巴的孩子到最后这个孩子的降生这种无法逃脱宿命……
而一部书如果仅仅只是要重复的叙述这种循环着的宿命的话,就显得无趣而毫无意义,幸好,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个精彩的故事叙述者,加上了传奇故事如“普罗登肖鬼魂的纠缠”,加上了魔幻臆想如“失忆症如瘟疫般扩散”,加上了精彩比喻如“空气潮湿得鱼儿可以从门里进来,从窗户里出去,在房间的空气中畅游”,加上了梦魇中呓语如“管时间的机器出毛病了”,加上了平澜无波的语气,带着悲凉,带着嬉闹,带着讽刺,带着冷漠,带着疏离,让人读来不至于因为对这种重复宿命的厌倦而放弃。
我不想对作品中所谓的政治或者是社会目的加以评论,也不擅长,但是教科书,布告一次次的愚弄人们说“那三千工人不是仍进大海而是回去了”直至所有人信以为真,那时可以体现政治教化的力量,但是另一种我善于解读的是:它恰恰体现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
书中最后,带猪尾巴的奥雷良诺的降生让布恩地亚家的人找到了归宿,认识到爱情是冲破孤独藩篱的途径,是唯一日常的也是永恒的现实,是结束布恩地亚家族悲剧性的命运的预示,那也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美好而虚幻的希翼罢了。小奥雷良诺和姑妈阿玛兰塔之间那种甜蜜、热烈、梦幻而模糊的爱情诞生的地方恰恰是霉烂,饥饿,于世隔绝!在作者刻意的甜蜜幸福而带着兴奋叙述中,却隐晦着最深沉的悲哀和对无法逃脱的宿命的绝望!预示着孤独是生命的附属品!永远无法逃避!
后记:看完《百年孤独》之后,我照例在网上搜寻对它的评论,但是却让我失望。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但是总觉得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心里真正所要表达的。“语言一旦脱口,也就意味着它丧失真正的意义!”但是还是想勉为其难。
2002/1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