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外国文学>>文学随笔>>酒神的小舟能驶向何方?

主题:酒神的小舟能驶向何方?
发信人: jessie(针儿)
整理人: xiur(2002-11-10 22:56:47), 站内信件
酒神的小舟能驶向何方? 

         --兼谈儒道互补对中国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制约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引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日神精神的原理:
"喧腾的大海横无际涯,翻卷着咆哮的巨浪,我坐在船上,委身于一叶扁
舟;同样地,孤独的人,依赖个体化原理,平静地置身于苦难世界之中。
"①日神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预言式幻想的,有力的"梦世界":"关于日神
的确可以说,在他身上,这一原理的坚定信心,委身孤舟者的平静安坐
精神,得到了最庄严的表达,而日神本身理应被看作个体化原理的壮丽
的神圣形象。"②

    日神精神与"理性"、"人道主义"是一致的,其精神内核与中国的儒
家思想很相似。儒家文化观认可"微言大义",儒家的政治观也甘心"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个体化原理"、"坚定信心"与"平静安坐精神"的
体现。但儒家思想中天真的理想主义("仁"),以及为实践理想而要求
的规范性("礼"),既使儒家文化代表成为政治风浪中的中坚力量,也
令儒家发展到后来走向软弱、形式、僵化和中庸,变成扼杀个性张扬的
一个工具。属于儒家自身特性的"温柔敦厚"、"中和之美",与日神精神
中占有大比重的"意志"是悖离的。

    日神精神由于"意志"这个"形而上的奇迹"③,与酒神精神彼此联姻。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
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④,这是一个与"梦世界"相应对立的以人为本的纵
欲的"醉世界",是对日神精神的反叛,正如兰波在《醉舟》中所吟诵的
"风暴,赐给我航海的清醒,/小舟比木塞还轻盈,我在/被称做'牺牲品'
'永恒的搬运夫'的波涛上跳荡,/毫不遗憾,一连十夜我的眼未见灯光!"⑤,
与"非理性"、"人本主义"是一致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无疑是对立的,
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无论何处,凡酒神足迹所到,日神就遭到扬弃和毁
灭。但是,同样确凿的是,在初次进攻被顶住的地方,德尔斐神的威信
和庄严就愈发显得盛气凌人,更加令人敬畏。"⑥两者之间从没有绝对的
胜利者。

    由于缺乏飞扬的"意志"基础,中国儒家思想的联姻对象是同样温和,
讲究"清虚无为""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儒道互补精神经过历代的浸润,
自然而然地演化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也因此,中国一直没有产生
真正的酒神精神(李白虽具有酒神精神的特点,但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
魏晋时代也不具备酒神精神中的"意志"特点)。

    直到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与酒神精神内核同一的现代主义被介绍
到中国来,中国人才意识到人能够也应该关照独立个体(而不是类似孔
子"仁"的集体中的个人生命)。梁启超、王国维先后介绍了尼采。鲁迅
则在《文化偏至论》中阐明自己的文化观:培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
排众数。之后,无论是介绍、讨论现代主义学说,还是尝试现代主义创
作手法,都曾有过几次高潮。"然而,在中国现代史上,现代主义要么被
进行人道主义的误读,要么谦和地以人道主义的同路人身份出现,一直
未成为独立而重要的意识形态力量。"⑦二十年代未期以后,现代主义
与人道主义首次出现了理解上的裂缝,"荒原意识"产生,但这种裂缝在
救国救亡的时代大背景中很快就甄没无形了。

    十年文革后,现代主义被重新引入文坛。八十年代初,在现代主义
批评话语中误读(把现代主义理解为"表层的现代主义,内在的理性精神"⑧)
的痕迹还十分明显。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发表,作品里的"非理性"因素引起批评家们的高度注意,刺激了批评家们
言说非理性的话语欲望,文坛上热闹非凡。这预示现代主义与人道主义的
裂缝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尼采、叔本华一下子成了热门读物。但批评放逐
人道主义的理性时还是犹犹豫豫,并没有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时的激昂
与坚定。批评家们在谈及人与世界的荒诞时,"稍一深入,我们便发现一
个重要区别:在存在主义等西方人那里,是人的荒诞决定了世界的荒诞。
而在中国批评家这里,却是世界的荒诞造成了人的荒诞"⑨,换言之,世
界本来有个"正常"面目,"荒诞"并不是世界的本真面目,隐藏着的这种提
法证实中国批评家们在接收以酒神精神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时,并未完全
抛弃以日神精神为代表的人道主义。

    批评家的误读不一定是因为对现代主义定义的迷惑,更有可能是已
成为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儒道互补精神在制约着批评家的观念。作为
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批评家们无法抛弃历史使命感,即使批
评家们清楚这是个"需要修补的世界"或"无法修补的世界" ⑩,儒家精神
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已注定历代中国人不可能抛弃背上的重担。在认
识、肯定人的欲望的同时,中国人还是不得不作为集体的一份子而背负
起久远的文明,酒神的小舟在中国的河流中,又能驶向何方呢?

                                            针儿,九九年十一月



①②③④⑥[德]尼采《悲剧的诞生》,熊希伟译,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⑤[法]兰波《兰波诗全集》,葛雷、梁栋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⑦⑧⑨程文超《意义的诱惑》,
⑩转引自程文超《意义的诱惑》,原作者汉斯·伯顿斯《后现代世界观及
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走向现代主义》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