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azylu(胡说八道)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10:12:31), 站内信件
|
文化与经济
——特设性假说的陷阱?
一、
讨论文化进入经济永远是愉快的,因为它似乎为经济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提供了不少思路,甚至铺出了一条解决经济学问题的大道。由经济学长老萨谬尔森提出的“文化经济学”,籍着他老人家的权威,铺天盖地,把“历史、社会结构、心理、宗教和政治状况”(《“文化经济学”小议》,黄晴)全部统一,将“工作、消费、投资、储蓄和冒险的意愿“都解释得一清二楚(同上)。
这下子可不得了,连老萨都开话了,经济学家无法回避,开始直面起文化这个命题来。
首站便告捷:张维迎先生对文化在博弈论意义上的诠释:理性限定规范、偏好内生性规范、均衡筛选规范,似乎可以很好地解决博弈论当前面对的矛盾——蜈蚣博弈、序贯定价……等等等等,倘若把“文化”请进来,便是很好解决的问题了:文化背景对偏好的影响,足以使支付(Payoff)改变,进而连博弈的结构也被改变;并且不同文化背景对理性的支付,也必然是不同的。
因此大家似乎从这个形而上的概念里看到了金子。
大事不妙,往往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
卡尔•波普尔在其《科学:猜想和反驳》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有在逻辑上面存在被驳倒的可能,即证伪性,理论才具有科学的形式。当然,他对归纳法的一通指责是他自己的理论都无法回答的。波普尔并没有给出验证某一命题是否科学的方法,他只是给出了一个范式,去检验某一命题是否具有科学命题的形式,至于命题的真值,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尽管他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但谢天谢地,他至少告诉我们什么是形而上学。
麻烦的就是,在社会科学范畴,稍有不慎,就会犯不可证伪的错误,就会把辛辛苦苦建立的体系带到形而上学的领地内,而形而上却有着和科学根本不同的思考方法。彻底的形而上学和彻底的科学都是可接受的,但基本是科学,却掺进了一点形而上学的粉末,未免就太不可容忍了——这可是逻辑上的谬误啊!
三、
经济学一直定位为一门科学,无论它事实上是不是。它运气还算不错,有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孜孜不倦地给它找来数学的衣服穿上,总算看起来有点科学的味道了。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不能接受经济学乃是一门形而上学。弗里德曼就很清晰地说:经济学是科学,是实证科学。
科学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幸运的是,从目前经济学的理论来说,都基本具备这个条件,事实上,有很多理论确实是被证伪了,结果只好退出经济学的舞台。更幸运的是,无论有多少退出者,主流的理论并没有被驳倒。我们总算没有白学
但假如贸然加点什么,后果就没有人知道了。
四、
上文提过,文化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这里或者例证一下?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评析》中就列举了百余个。这些定义分别是从哲学、艺术、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给出的。
康德称:文化是大自然最后的目的。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指出:“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事。”
稍加整理,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定义、概念,无不以形而上学之指称为主,而自“人”这一概念出发的“文化”,本身是逃脱不了指向意志自由的宿命的。
问题来了:经济学作为科学乃形而下的东西,一个形而上范畴的命题引入到“器”的领域,会有什么后果?
别的不说,首先肯定会是一个借口。
例如某经济理论,洋洋洒洒一大套,好不得意。预测消费者行为如何如何,结果错了。不服输,再来一次,还是错。越战越勇,结果屡战屡败。
即使按照“哲学化的证伪主义”,坚持要反驳一种理论必须进行大量的检验,这一理论也早该挖个洞钻了进去。
但它偏不。因为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借口:文化。
难道你可以否认同一种消费模式,在不同文化的国家是可以有迥然不同的结果么?难道你可以否认个人文化素养之差异也必然会引致消费行为的差异么?
是的,你不可以否认,所以文化是造成理论失败的一个原因。于是这是一个“朴素的证伪主义”(坚持理论能够由单一的检验来反驳)和“哲学化的证伪主义”都无法驳倒的理论。换言之,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
为什么呢?对于文化的影响难道不是分析的很在理么?
是的,确实在理,并且类似的分析还能有很多很多,还能超出文化的范畴,用上“广义效用”等等等等。然而,请不要忘记,文化有超过100种的定义,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文化根本没有严谨的,可供逻辑推导的定义!一个不严格的定义被引入概念明确,关系分明的科学里面,只能如波普尔说:“有些真正可检验的理论,发现是伪的,仍旧被赞美者抱着不放——例如专为它引进某种特设性假说,或者特地为这个目的重新解释这个理论,使它逃避反驳。这种手法总是办得到的,但是这样营救理论免于被驳倒,却付出了破坏至少降低理论的科学地位的代价。”
洛仑兹是狭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洛仑兹的提出者,但他为了保住经典力学的地位,不惜提出19条假设去辩护,结果尽管拿了诺贝尔奖,还是作为保守派的杰出代表永载物理学史。但他毕竟是要维护马上就要被改写的经典力学,并且这种改写对于洛仑兹本人是不可想象的。可现在的经济学却远没有达到穷途末路,要靠消灭证伪而救命的地步啊!
但事实就是,稍有不慎,文化就充任了一个特设性假说的角色。
五、
引入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东西,就像宗教引入了神,正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在理论上,它干什么都可以。这一做法必然使原本的追随者成为两派:一派是彻底的膜拜者,一派是彻底的怀疑者。理论上如此,应用上也必然如此,并且实际应用的借口,必然有着更多的功利性。
倘若一个项目经理因为预测的错误将项目做砸了。他向他的上司解释:成本预算预计错误。那么他一定要收拾包袱走的——成本核算乃项目管理之基本素质,连这点能力都没有,换上谁当头儿都要炒鱿鱼的。况且成本管理这个东东,能当项目经理头头的人肯定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于这方面出错的严重性估计也是不可容忍的,因此二话不说,马上处理。
但假如项目经理解释说:两地的文化差异太大,而由于成本所限,事前无法做充足调查,那未头头可能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这小子还不错,有点成本概念,知道不够钱,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况且文化这个东西,太复杂了,换上是我也摸不透,怎么能怪他呢……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文化便成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了——因为人人都不懂。这怨不得谁,一个100多个概念的东西,谁懂呢?
六、
假如我们还要保持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要维持其可证伪性,那么只有两条路:第一就是把“文化”扔掉。但这条路因噎废食,本身就要扔掉。而第二条路就是:经济学自己给“文化”下一个定义,然后严格地按这个定义去做理论。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在引入“文化”的时候,给予多慎重的考虑都是不过分的。
正好看见楼下行为金融的帖。总是在怀疑,对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作出过多的扩展是否会损害其科学性,所以把以前的一篇作业帖出来,希望与各位共同讨论讨论。
---- 吾心胡说,吾文八道,虽是清高,未有犒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