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danger(笨蛋白痴神经质)
整理人: qdanger(2002-12-19 13:13:40), 站内信件
|
作者:何润泉
近日,在王彬彬学兄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张爱玲所缺失的,不正是一种深邃的艺术情怀,一种强烈的人文激情吗?
在下对此不敢苟同,想说点个人看法并与王兄商榷。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认识张爱玲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而读张爱玲则是在念大学时。因为念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是没有她的文章的(不知现行的中学教材里有没有),这让我觉得很遗憾也很无奈。所以在某段时间里是几乎一拿到她的作品就一咕噜地读个“底朝天”。
有几点印象是比较深刻的。首先,张爱玲的文字鲜活度非常非常高,个人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她作品中看不到丁点儿模仿他人的痕迹。譬如,“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蚤子”。可以说,张爱玲是从来不穿别人的鞋子走路的,从来都是自成一派风格的。这也注定了她是不可模仿的。其次,在张爱玲的文字中,处处透出执著的“世俗关怀”。比如,“我想到许多人物的命运,连我在内的,都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人被自己抛弃了”。这一点王兄是承认的。虽然在许多人眼中看来,对于文学来说,单是有“世俗关怀”是不够的,文学还应在对世俗的关怀中,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东西。但是,我个人认为,倘若一个作家能够完完全全地向自己的读者自己的受众传达一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世俗关怀,那已是大大的足够了(当然,这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比较渺茫的事情)。
诚然,我不否认一种深邃的艺术情怀一种强烈的人文激情对一位作家尤其是对一位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一直认为,评论一个作家是否有实力是否有自己独到的架构甚至能否为青史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起关键作用的应该是其文字基本功及其内在底蕴,而“艺术情怀”“人文激情”等只不过是一些“锦上添花”式的东西,说得俗一点,就是一些点缀而已。正如俗语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艺术情怀人文激情过分强调和突出,显然是不大恰当的。具体到张爱玲本人,我觉得她是在句、语锤炼方面耗费了大量心血的,也做到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境地,带给读者心旷神怡的阅读体验。但也正因如此,读者们往往耽于“享受”其性情文字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她在字里行间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情怀与激情(有《倾城之恋》等小说及大量精短的语言片断为证)。由此看来,说张缺失的是一种深邃的艺术情怀及强烈的人文激情是有欠妥当的。
退一步说,即使读者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真的寻觅不到一点儿艺术情怀人文激情甚至只是与此相关联的东西也找不到,我们也不应就此判定其缺失什么不缺失什么。因为这或许是由于她不想也屑于强求自己去表达或表现某种东西而已。
假若真的要说张爱玲缺失了什么,那我只能说,真正缺失的是读者们(当然也包括某些评论家)的细心观察与发现。
----
姓名:蛋蛋
年龄:比鸡小一岁
性别:熟了才知道
身高:5cm
体重:50g
联系方式:被人遗忘的角落
蛋蛋有礼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