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msz(宝哥)
整理人: shee102(2002-11-05 18:51:35), 站内信件
|
如果可以的话,在户口薄一栏我决对只填[福建]两字。因为除此之外,我的无法准确填报我的籍贯是那里。
功夫常说,他不知道自己是那的人,时而说[广东]、时而写[福建]。其实我跟他也没两样。
[泉州·惠安]是我的祖籍。
[厦门]算是我出生地,那里有我众多亲戚。
[福州]是我至小到大学习、生活、工作的地方,是我最熟悉的城市。
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籍贯这一栏,我都毫不犹豫填上[惠安]。
因为那是我的祖地。是祖辈们生长过的地方、那里埋着上百具前辈人遗骨、那里有全世界最勤劳纯朴、流着跟我同样的血的不知名的兄弟姐妹。
记得我的祖家是个离岸很近的海岛渔村,父亲说当时的乡亲们只有退潮时,才可脚踩滩涂海泥走到对岸惠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巩固海防前哨,防止蒋匪偷袭才修筑一条海堤与大陆相连。
[獭窟]一个无论是字面、还是读音都不美的名字,这就是我的祖家。一个世世代代打鱼、走海的渔村。
这里乡亲有一大半散布在[台湾]省及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居多。其中[台湾]就占一半还多,主要公布在[高雄]、[基隆]等港口城市一带。
老人说--
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打鱼、走船运货常以[台湾]为休养补给基地,早有不少人家在那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加上国军撒离时,捉走不少壮丁。
后来两岸封海各自为政,也就留在那儿了。
富甲天下的[泉州]。说来也怪,竟有一山一水出贫民之说。
所谓的一山,说的是出产世界第一名茶[铁观音]的[安溪]。
一水不说自明,那就是依海而生的[惠安]。
贫脊盐碱地、一锄头蹦回来的大石山。无休无止的海风沿疆刮起。农作物无不伏地、瓜果植贝难已成活(房子多为,条石砌建也在于此)。只苦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乡民百姓。
外地人常说[福建老地瓜],其实应该是[惠安老地瓜]才对,因为那里的土质只适地瓜、花生等根茎植物生长。
无疑,地瓜是那里主食。也好在有地瓜可食,要不生长在家乡的弟兄们就甭活了。
也正是这片贫脊的土地,迫使乡民为求生存。以百倍于人的坚辛劳作,无怨无悔的勤奋向[石]要钱、出[海]讨粮。
说到[惠安],也许你们心目中最有形像印入眼帘--[惠安女]
封建衣、民主肚、下身一管大脚裤。
头包花巾、头戴斗笠。
海滩上、大海边、风吹树叶沙沙响、渔民家姑娘织啊嘛织渔网。
其实没那么浪漫,都是些狗屁文人骚客吃饱撑的。抓几个精致小妞摆摆造型,再弄几篇酸文图鸦而已。没想到竟被不知所以的好色男女,定格成[惠安]形象。
其实,[惠安女]很苦的。家中男人或去开石或是走海、一走就不知何是回来。家务独当自不必说,那些本该爷们干的活如:上山拓荒、挑石建屋、下海小讨也多由女子担当。年年岁岁周而复始,除了身材好,面部那有可能娇柔颜艳。对吧?
不信?
你到[惠安]看看。无论骄阳如之的山里田间、还是尘土飞场的工地马路。多数是头戴斗笠、面饰花巾、身着蓝衫的[惠安女]。因为,男人都走了,背着简陋的行装上北京、下海南。
建筑业、石雕业、运输捕捞业不只是[惠安]重要财政支柱、也是多数人家赖以为生的主要来源。男人不走,吃啥?
我曾怀疑,古人常说--穷山恶水多才俊。
可奇怪的是,在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竟比起[闽南金三角]及其它富饶有着鱼米之乡之说地方,偏偏多了象陈伯达、王汉宾等笔杆子。省内新闻界早以[惠安]人居多,而被家乡人所津津乐道。
也许应验古早那句话--穷山恶水多才俊,讨海耕读有人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