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i_xue(紫衣)
整理人: qdanger(2002-12-16 17:49:58), 站内信件
|
英国诗人拜伦,全名是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他是举世公论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他那些自由驰骋、波澜壮阔的诗篇,在生前在死后震撼了整个的欧洲大陆,在百年后也同样震撼过许多为之倾倒的诗神的膜拜者,我曾经徜徉在他的诗海里,为之哭为之泣,他独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烙进我的心田。
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时代,英国最杰出的两个英雄般的人物,同时屹立在人生的舞台之上,一个是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拿破仑,另一个就是这个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拜伦了。年轻的时候,我每看到有拜伦的诗集,以及他相关的资料,我是必定倾其所有而购进的,那怕饿几天肚子,我也怕他的诗篇会擦身而过。真的是很欣赏他,甚至崇拜他,不只是他的诗语流进了我的心田,更为他那不遮不掩,不屈不挠的个性所折服,敢爱敢恨,个性鲜明,这样的人一言一行从不掩视自己的观念,从不怕自己的弱点暴露于人前。他是一个热情的人,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是一个睿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单纯的人;他是一个感伤的人,但又不缺乏客观。
然而,他又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三十多岁,就魂归天国。他死时天空非常黑暗,雷声震天,大雨如注,整个天地为之悲泣。当时有人曾说:“即使我听说太阳和月亮跌出了它们的轨道,也不会比拜伦死了,这句话令我震惊,令我六神无主了”。有个孩子听说拜伦死去了,在家里不能安坐,一个人跑到森林里在岩石上刻下了“拜伦死了”这样四个字。所以可以看出拜伦的人格力量是多么强大,连孩子都为之号泣。这绝不仅仅是诗歌的力量能够做到的。每当我读到拜伦死了的时候,我也非常黯然,也曾流过眼泪,仿佛拜伦是在我眼前死去的一样。
个性的悲剧,体现在他已经不能见容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能见容于他的祖国,不能见容于他的亲人,他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着的祖国,离开他深爱着的亲人们。去远方,去流浪,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自我的放逐,是的,即使在放逐中他也没有泯灭他放荡不羁的个性,没有丧失掉独立不群的风采。
拜伦的个性的形成来源于少年时的痛苦的折磨。他当时要忍受着母亲的暴燥,忍受着乳母的粗暴,忍受着庸医的折磨。于是他非常早熟,同时也很坚强,他看惯了人世的虚伪,知道人们嘴上说的和实际行动之间相差太远,在伪善的氛围里,他不能不对一切抱着深刻的怀疑态度,而且学习去忍受,这就形成了他讽刺的性格。他认为:“忍受虚伪,卑劣,残酷,贫穷的唯一途径,便是对于一切采取嘲笑,鄙薄和蔑视的态度。”其实这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他偏极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的人,其实不是看透了所有的世情,而是因为太在意人世间所有的情感,但又怕受到情感的伤害,于是对一切表露出漠视和反感,内心的脆弱表现在外表的刚强,这种男人其实最苦;他爱社会,但他不爱社会的污浊,他爱女人,但不爱女人的做作,他爱亲人,但不爱亲人的懦弱。他爱所有的温情,但他的表达却恰恰相反。
于是,他的偏极造成了他的反叛,他的反叛导致了他的失恋,分居,被迫害,被放逐,最后孤独无依,但男人的血性犹存,他于是投入了希腊的独立战争,最后因为热病缠身,失去了他年轻而富于才华的生命,一个天才诗人就这样殒落。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性格的悲剧,倘使他是一个具有平和心态的人,就绝不会有这样的人生,但正因为他是个具有个性的人,他的卓尔不凡才能显现出来。如果都如儒学讲究的中庸,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平庸了,也就不会显现出个性的光芒了。
纵观中外,凡是杰出的人物都有个性,但悲剧人物的个性似更加鲜明。如屈原因不同流合污而魂归汩罗江,普希金因反抗尘世的流言而饮恨铅弹,老舍因不甘受辱而命断清华园,顾诚因钟情而情断激流岛。每一个人的结局都给人以无法磨灭的印象,这就是个性的光辉。我欣赏个性,虽然有太多的个性悲剧,但无个性的社会,无个性的人其实太过乏味。这正如文章,无个性的文字叫人昏昏欲睡,有个性的的文章叫人精神这之一振。我呼唤个性!
愿世界人人都充满个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