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otian.(高天)
整理人: ada129(2003-11-08 18:53:03), 站内信件
|
文艺复兴前黑暗的欧洲中世纪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没落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世纪。这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在教会的强大压力下,夫妻过性生活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极短促地匆匆了事。夫妻性交无论如何还被生育后代这一"正当的"目的掩盖着,而那些与生育脱离的性活动如同性恋,则受到十分残酷的惩罚,甚至被施以火刑。有些女子只是因为美丽或具有性诱惑力,就被诬为女巫,任意加以摧残与折磨,被投河而死或被活活烧死。在有些地区,被烧死的"女巫"竟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从14世纪至15世纪,全欧洲被烧死的"女巫"在五万人以上。这就是黑暗、野蛮的中世纪所画下的一幅令人发指的图画。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返回]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作品虽属宗教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以博蒂切利为代表人才辈出,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
乔托(Giotto,约1266/1276~1337)
乔托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韦斯皮尼亚诺,幼年曾经做过牧羊童,但到十四世纪,他已成为意大利的著名绘画大师,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佛罗伦萨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并一直延续到15世纪初。他在十四世纪初创作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是最能全面显示乔托艺术成就的作品。(《逃亡埃及》,乔托。1305)
博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
博蒂切利原意为“小桶”,并不是画家的真实姓名,而是他的绰号。
博蒂切利的作品深得佛罗伦萨市民的喜爱,该城最大的银行家和政治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对他的作品十分青睐,不断的向他定购作品。
画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个人风格的传世名作。在《维纳斯的诞生》中,他表现了某种在当时特别流行的半宗教、半幻想的希腊神话世界。这张画取材于古代神话,维纳斯从海中诞生了,她站在贝壳之中,被风神吹送而来。海洋女神把美丽的披风送给裸体的爱神。维纳斯的形象写实的而完美,波光漪涟的海面上飘动着花朵,画面上充满神奇、幻想的色彩。(《维纳斯的诞生》,博蒂切利,1485)
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灵光的闪烁[返回]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400年前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言更加显出它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一不显出知识的力量。
弗郎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伦敦一个新贵族家里,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皇的掌玺大臣。培根从小就热爱看书学习,因而成绩出众,12岁就考入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他就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蔑视亚里士多德唯心主义哲学,照培根的话来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大学毕业以后,培根当过律师,出任过国会议员,后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培根在从政的过程中不断从事学术理论著述,自1597年出版的《培根论文集》之后,相继出版的有《学问的促进》、《论古人的智慧》、《伟大的复兴》、《新大西岛》登峰造极。这些著作大都一研究人类的知识作用和意义、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改造为内容。《新工具》则是一部研究科学方法的重要哲学专著。
培根一生能够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是他刻苦读书和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在求知中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结果。他在《论求知》这篇著作中比较集中地对他的读书方法作了科学的概括,值得我们研究。培根认为:“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 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书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培根这一段对读书方法的论述可以说是他在知识的海洋的游泳术。他的这一段话,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尝”、“吞”、“嚼”。所谓“尝”,就是选读,择其要者,浅尝辄止,不通读全书;所谓“吞”,就是狼吞虎咽,泛泛浏览,知其梗概,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要点,就可以了;所谓“嚼”,就是慢嚼细咽,反复精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培根的这套求知方法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读书求学的经验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艺术[返回]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即使是没有到过科隆的人,也很有可能亲睹过科隆大教堂的风采,作为全欧洲最高的尖塔,世界第四大教堂,它那高达157.38米的双尖塔顶在科隆市区以外就遥遥可见。
科隆大教堂动工于1248年,停停建建,直至1880年才终于全部完工,整个工程持续了600多年。除了高达157米的惊人高度之外,整座建筑东西长144米,南北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建筑本身全部由磨岩的石块砌成,由于年代的久远,表面已呈黑色,更显庄严古朴。
进入教堂,高达143米的中厅空顶令人目炫,堂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所有的金工、石工、木工都可谓巧夺天工,特别是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了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五彩缤纷,华美异常,就连供信徒到此就座的长坐凳也全部都用极厚的巨木制成,经过千年的使用,露出发光的木纹。
除了供奉三圣遗骸的金神龛,教堂内还绘有大量的宗教壁画,收藏有众多的雕像、圣体匣、福音等等文物,更有不少大主教以大教堂为自己死后的葬身之所,生前事迹,身后荣名,都令尘世的人望尘莫及。
教堂前的广场游人如织,多了几分游兴,少了几分虔诚,有趣的是留影者,被摄者会昂首挺胸,欲与教堂试比高,而摄影者却恨不能趴在地上,也摄不全教堂的尖尖双塔。
文艺复兴的家饰风格[返回]
意大利家具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优雅、美观的设计造型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意大利风格的家具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意大利家具的艺术风格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极深。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初起源于意大利,逐步扩展到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这次运动对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波及到包括家具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内部逐渐形成,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文化上也开始得到反映。因此,此时的家具艺术多表现人文主义的色彩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潮,其特征:一是外观厚重庄严、线条粗犷,具有希腊、罗马建筑特征;二是人体作为装饰题材大量出现在家具上。家具的主要用材有栎木、胡桃木和桃花芯木。讲究室内家具“成龙配套”,同时还出现了箱形长榻,成为后来“沙发”的雏形。在家具表面常涂上很硬的石膏花饰并贴上金箔,有的还在金底上彩绘,以增加装饰效果。此外,还善于用不同色彩的木材镶成各种图案。到16世纪,则盛行用抛光的大理石、玛瑙、玳瑁和金银等镶嵌家具,并在上面打造华丽花枝和卷涡组成的花饰。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家具产生于14世纪,15、16世纪为发展及高潮期,意大利近现代家具的设计仍受其风格影响,人文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