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rankly79(benQ)
整理人: sayrainly(2002-11-24 23:08:59), 站内信件
|
几天下来,感觉就是在看一场戏。从高枫得病到高枫病危今夜说是弥留之际下一日又是生死关头忽一日又说是有人送来了特效药,到了晚上又说病情好转……忽晴忽雨的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越听越糊涂。
不是漠然,可是这样的情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颇有相似之处,当初看时就觉得那是一个含泪的喜剧,放在今日再说感觉更是贴切。本来一个人的死是平平常常的,高枫其实并不能算是大腕,《大中国》之后就只听他总在唱着《大中国》,出了新歌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半红不紫的是个很尴尬的地位,要不是他得了病我不会知道他最近又出了一张新碟,看新碟身首异位的诡异封面,有人说是冥冥中的宿命,我觉得没必要将这种简单的事情神秘化,死亡就是死亡,对于他来说就是油尽灯枯,并没有那么多的曲折和柳暗花明,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戏剧化的感觉呢?大概和经济公司张弛有度地向媒体通告高枫的病情不无关系吧?
据说高枫的新碟或者说是绝唱的碟,这次真的是大火特火,卖光了以前的不说,还引的又不得不加发。据说这是他所在的公司推出的歌手卖碟卖的最多的一次。因为死亡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其实不光是高枫,当初张雨生车祸身亡后,关于他的一切也是如此热卖。要这么说起来还真是不少,玛丽莲·梦露死了多少年了,一到忌日关于她的生意也会掀起一个小高潮;猫王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总也得不到安宁,即使死了。
名人都会或早或晚死亡,如果都能掀起这样的热潮来,那么会有一门新的经济学从此诞生—死亡经济学,主讲老师应该是名人们的经纪人和他们的经纪公司。既然选择了当名人,可能就应该付出这样的代价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