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外国文学>>大话名著>>极致爱恨下的人性的失落——关于《呼啸山庄

主题:极致爱恨下的人性的失落——关于《呼啸山庄
发信人: coisilin(木易日月)
整理人: amwcp(2002-10-29 03:15:29), 站内信件
[摘要]:本文试从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心理历程来揣想通篇都为激情覆盖的《呼啸山庄》,并对极致的爱恨之下的人性的失落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心理历程  人性 


[引言]:我认为,文学创作属于心灵感性的活动,要真正剖析把握一部作品,不但要有理性逻辑的推演,更该沉潜自我 ,寓“我”(读者 )的情绪于创作主题体的创作心态和精神世界里,在一种自我的情绪体验和自发的感应里交融渗透。如此,才有可能接近原创的内核,在人性和自我的感觉里交汇。正如德国诗人候德林所言:“谁能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 
    《呼啸山庄》,这部非理性非逻辑的作品,以其不可遏制的炽烈激昂达到了艺术上的极致。爱到极致,恨到极致。爱恨之中夹杂着人性的失落、崩溃。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毛姆在评这部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时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的爱恨、迷恋、残酷、执着,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这样的作品也只有极具忧郁气质以及和孤独有关的坚忍倔强且富有天才的想象力的天才才能锻造得出来。 

           一 忧郁和孤独 
    艾米莉出身于贫苦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十分严厉,不许子女与外人来往。她与家人多是在家读书、写诗、绘画、编写传奇故事,有时到附近旷野散步。离群索居的生活养成了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热情奔放的性格;荒野自然的狂风呼啸奠定了她粗犷强劲的创作风格。后来到寄宿学校学习,学校生活条件又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利亚和伊丽莎白患上肺结核而夭折。过早失去母爱的庇护以及面对死亡的经历在她的心灵上投下了阴影,使她身上带着强烈的感伤气息。这也促使她比他人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痛苦沁入骨髓的敲打撕扯,更能专注于深层的思考,沉入自我的内心世界和遥远的精神领域。也许只有在文字里无尽地跋涉,才能解除艾米莉心灵的孤独和忧伤。这种忧郁、忧伤由来已久,远在她的襁褓时代,在她那无助荒落的啼哭中,或许就隐埋在了她的心灵之内。艾米莉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里写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依然无依无靠/一如我诞生那天同样寂寞。”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隐逸于她的内心世界的悲观意识。沧桑感随天性而来,却与年龄无关。艾米莉从小如此。携带着忧郁与孤独。这一气质也渗透在她的作品里,她塑造的人物、环境里,并在其间潜藏暗涌,从人物的言语、行为、面部表情喷射出来。 
     
           二 解读《呼啸山庄》 
    故事从一开始,人物就被放置在远离尘嚣、荒凉孤寂的环境里。这一独特情境的摄取源于作者自幼的生长环境。艾米莉的家乡霍沃斯是英格兰北部一个四周丘陵环抱的荒凉小村庄,周围尽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她家的“住宅恰好位于城镇与荒野之间。艾米莉经常和她的姐妹们到西边的旷野里散步。……受到了旷野气氛的感染。”① 这些外在的大漠荒原的自然意象自觉不自觉地被放置在作者主体记忆与情绪的、联想与内心的领域,终将适时地奔涌而出,并在作者的创作中通过对情境的选择体现出来。艾米莉深切地感受着荒原的熏陶并乐于在作品中肆意渲染着这种氛围。这与她本身的气质不无关系。 
    另外,地方的隔绝也造就了一群面容倔强、言语蛮横、性情粗率的人物。新房客的到来丝毫没有迎来该有的带点人气的招待。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带着戒备的情绪,咬牙切齿地边说话边把我们带进阴暗幽深的住宅里。“屋子建造得牢固结实,窗户狭窄,深深地嵌进墙里,墙角都有凸出的大块护石。”哥特式的建筑,直逼来荒凉恐怖的气息。家具又是粗糙而冰冷的,凭添了一股冷漠,没有生气。接着,凶悍狂暴的狗被挑衅地扑向来放的客人,一切显得突兀,失控。这股逆流已初步显露了作品里汹涌不安的气象,契合了艾米莉身上强烈的精神元素。夏洛蒂对她有这样的评价:“在艾米莉身上,刚强的魄力和质朴的性格似乎汇合在一起了。在她那天真无邪的性、质朴无华的爱好和坦白率真的态度中间,隐藏着一股魄力,一团烈火……她的决心是不容改变的,她的性格是宁折不屈的。”在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身上同样映射着这些特质。 
    在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 勃朗特》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是怀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如此坚忍顽强的性格导致她在选择塑造人物由爱恨引起的失重感而采取的报复手段时不免残忍。刚强的极端往往走向冷酷惨烈。而临终对死亡的挣扎也似是永生残留的一道光芒,最终在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身上得到重生。希斯克厉夫自小顽强而自尊。他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萧先生从利物浦大街上带回的一个弃儿。没有体面的身份,更没地位,倍受小主人辛德雷的欺凌虐待。幼小的被欺辱深刻影响了他人格心理的发展,变得尖刻、敏感而深沉,但又在自卑敏感的情结里维持着人格的高傲,他鄙视懦弱、会哭泣的画眉山庄的小少爷林顿。在他的精神领域里,仅有凯瑟琳能让他显露温柔而细腻的另一面。因而“他能忍受林顿的拳头,眼睛都不眨一下,也不掉一滴眼泪”,却不堪忍受凯瑟琳出于虚荣,嫌弃他的地位低下而扬言要嫁给林顿的事实,于是在漆黑的暴风雨之夜悲愤离去。 
    希斯克厉夫对凯瑟琳的爱热烈而深刻,“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他们的爱是源于灵魂的爱,作为对方的另一个自我而存在于生命的深层。一旦分离,自我便被驱逐,灵魂也将孤独无依。当生命中唯一的光明决定嫁给他人时,依着希斯克厉夫的个性,义无返顾地出走势成必然。 
    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厉夫开始推行他的复仇计划。他先是把矛头指向辛德雷,血债血还;后又把仇恨之箭射向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欲使之变成野蛮无知的人,一如从前的他所遭受的,并为此“咯咯地发出一种魔鬼似的笑声”。同时带着对林顿的恨迁移到伊莎贝拉的身上,利用伊莎贝拉对他的迷恋与之结为夫妻,婚后又在肉体和精神上双向折磨她,以怨报德,伤及无辜,达到了残酷的极致。此时的他,已迷失在复仇的疯狂之中,逐步丧失掉了人性善的一面。基于此,他连亲生的儿子也不放过,把儿子当作复仇的工具,最终也把自己的儿子折磨致死了。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厉夫在声嘶力竭的悲苦里进入了毫无节制的复仇状态,走上了不归路。他憎恨所有的一切。象极了凯瑟琳的小凯瑟琳也未能让他爱屋及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沾染上了刻骨的仇恨。然而,这一切是否让他得到了复仇后的快感呢?没有!复仇是带着双刃的剑,伤人伤己。结果非但没有把他引向解脱,反而诱使他陷入更深的空虚和绝望之中。他在人性及自我的挣扎中已走得越来越远,只剩下一具复仇的躯壳,没有精神。他的精神在思念凯瑟琳的煎熬里被弄得恍恍惚惚。他总是日夜冥想着她的灵魂能回到他的身边。抑制不住的渴望使他奔到墓园,掀开凯瑟琳墓穴的泥土,想重新把她抱在怀里。希斯克厉夫心灵上强烈的悲痛和渴望变成了幻觉,他真切地感受到凯瑟琳在黑暗中向他走来。从此这幻觉与他不离,使他坐卧不安。两个本来相爱相依的灵魂被冷硬地隔绝在两个世界里。越不过的障碍和沉痛的哀伤致使他面容呆板、双眼黯淡,“他的嘴唇被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封住了”。希斯克厉夫日渐荒芜的灵魂仅余不堪演说的绝悲和安息的渴望,最终走向自毁,期冀着灵魂能与凯瑟琳的一同游荡在荒野矿原中。 
     在这里,荒凉与暴力的毁灭并不意味着失去或最终的灭绝,而是成为一种超越或变换的手段,而最终得到和解。希斯克厉夫的粗暴和残忍的一面以文明的形式在哈里顿的身上延续下来。哈里顿带着希斯克厉夫已有的深沉的爱不断地向着真善美的小凯瑟琳靠近,逐步找回了自己。悲剧在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结合里骤然而止,凸显生命的延续,闪现新生的希望。 
    总结语:在文学创作中,创造主体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和印象,以及长期而悉心的生活积累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渗入主体的思想精神后,就奠定了一部作品的内涵和底蕴、意象和风格。艾米莉幼年的丧母、童年的不幸、自小的练笔、天才的想象力和大自然的熏陶深刻影响了她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内里形成了独有的世界。粗糙环境的描述,汹涌不安之情绪的渲染,刚烈而残酷之性格的塑造,极致的爱恨又溢满失落、撕扯着人性的斗争,皆源于一颗受伤孤寂而不得慰藉的心灵。艾米莉通过文字这一工具把内伤外化,淋漓尽致地完成了一次宣泄,同时也把人性的失落状态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爱,要的是同心,要的是完整,是与另一自我的融合,本是幸福的朝圣之旅,却因人类自身的缘故,自造的障碍离弃了它。这滞障除了自身的因素还有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秩序的抵触。不完整的人性在失落、崩溃中可否获得真正的和解?只要生命还在,这个思考就不会有止境。而艾米莉,在哈里顿和小凯瑟琳战胜自我,战胜外界的压迫而最终的结合中似乎向我们提示:人类只有不断地抛弃自身的劣根性,向着真、善、美靠近,才有从失落和崩溃的状态中走出的希望。   
    

参考书目 
(1)《呼啸山庄》译后序 


----

漂泊在尘世的囚笼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游离在现实和网络 
                                          你也朦胧 我也朦胧
 
彷徨在世俗的你我
                                          聚又如何 散又如何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