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logon(2000-01-07 22:47:06), 站内信件
 | 
 
 
 实习生 裴诺 本报记者 徐虹
 ■新锐
 
 《青年文学》小说别太像小说
   《青年文学》主编李师东说,2000年《青年文学》准备搞“
 1968年作家作品系列”。现在总在提7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实60年代
 末期出生的作家很成气候。比如以《旗袍》获鲁迅文学奖提名的王芫、
 1968年出生的在新疆待了十几年的衷情于都市文学的邱华栋、相当活
 跃的于坚、李大卫、李冯、很敢说话的余杰、经常在《大家》上露面
 的韩东、勇气可嘉的海男,以及朱文、办着《华人文化世界》杂志的
 舒文风、写文学评论的朱也旷等等,这些人都是60年代的中坚。这些
 人中间70年出生的恐怕只有丁天了。他们目前30多岁,按照以前的说
 法是年富力强。他们吃饭的胃口、打电脑的手指、互相串连的脚步、
 易感的心以及缜密的头脑都还活跃着,当然也绝不逊色于70年代的新
 新人类和正热闹着的美女类群,只不过以前没有这个叫法罢了。60年
 代作家将是《青年文学》的主力军。
 
   面对1999年底的文学刊物的调整,《青年文学》提出了“模糊文
 体、软化内容、板块运作、栏目流动”的口号。一直在文学青年中相
 当活跃和敏感的《青年文学》面对目前各类文学期刊的僵化格局,正
 视现状,积极响应应对办法。所谓“模糊文体”指的是:提议文学青
 年们不要把小说写得太像小说,太有板有眼了。以往“八股化”的小
 说给读者造成了许多障碍。现状是: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如果小说
 一味清高而失去与社会的情感联系,那它将永远在象牙塔里走不出来。
 
 
   在这种宗旨下,新千年《青年文学》设置了“小说”、“写实”、
 评论栏目“说话”、杂记专栏“长短句”等等。王芫的《投资时代的
 叙述》将打头阵。
 
   
 
 ■稳健
 
 《十月》长歌当笑 重逢大师
   “文革”后新时期第一家大型文学刊物是什么?是《十月》。当
 时是1978年八九月份,《收获》还没复刊。《十月》当年何等震撼人
 心哪。20多年来,它一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
 它的发行量还是10余万份,在这目前经济唱主角的时代可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十月》主编王占军说,《十月》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它一
 直保持着比较恰当的定位,即,纯文学刊物;高品位;从内容、主题、
 风格到艺术水准都精益求精;所发表的作品也被大多数人认同和欣赏;
 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尽量在文学市场中占有更大的空间。
 
   王占军说:新千年《十月》将力争保持良好势头,在影响力上保
 持良好状态;将面向市场寻找新路子,并延续自己的风格,进一步完
 善和发展;在社会责任上继续探索和努力,积极关注文坛动向和涌现
 出来的新作家,选取适合它的作者,保持活力。
 
   具体说来,《十月》新千年第一期将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推出
 “小说新干线”栏目,发表年轻作家的作品和那些不具有太高知名度
 的青年作者的作品;而它的散文作品仍一如既往地比重较大。比如新
 年就有三个重头散文:描述20世纪留有痕迹的人物——毛泽东、周作
 人、胡适、郭沫若、鲁迅、金庸、马寅初、钱钟书等人的《长歌当笑》
 栏目,这是大文化散文;由北大教授曹文轩开的《重逢大师》专栏,
 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意识色彩,以作者的眼光诠释博尔赫斯
 等世界大作家及作品;另有郭宏安的《湖光山色》专栏,以他的独特
 经历为主线,扫描他在国外交流中的个人见闻与奇特经历,既可读,
 又好读。
 
   
 
 ■纯净
 
 《北京文学》重金悬赏短篇小说
   经济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正逐步改变着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文
 化活动,它向人们提供了种种崭新的思想,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当前文
 学创作的原动力。因而文学既不该是少数精英的“精神沙龙”,也不
 该成为精神荒原中一头四处奔突的野兽。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影像,又
 自觉不自觉地起着精神审美和道德指引的作用。那种让文学不承担任
 何责任,不充当社会意识载体的想法永远都是异想天开。“拒绝神圣”
 从来都不是文学的口号。
 
   《北京文学》在新千年到来之际,将继续坚持以短篇小说为主的
 纯文学办刊宗旨,跟上新世纪的快节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
 文化需求。短篇精品的产生,并非一件易事。许多作家都体会到“长
 篇易成,短篇难写”。特别是目前的低稿酬同作者的艰苦付出不成比
 例。因此,《北京文学》在新的一年里将以重奖鼓励短篇小说创作。
 对2000年内发表的短篇小说,采用读者评选的方式,评选出若干篇优
 秀作品,并给予高额奖金。不管是名家还是新手,都有平等的入选机
 会,让每一篇作品都得到公平的待遇。
 
   在立足短篇创作的同时,《北京文学》将择优发表质量上乘的中
 篇力作,并将努力向“老舍文学创作奖”推荐发表于刊物的优秀中篇。
 他们还将刊登优秀的散文、诗歌以及针对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评
 论、理论文章。希望这些语言平实,针对性强、读者能够看得懂的评
 论和理论给读者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文学理论环境。
 
   
 
 ■革命
 
 《大家》唤醒被电脑催眠的人类
   在所有喜迎新千年的纪念物设计中,主编李巍最欣赏矗立在法国
 巴黎那本高达15米的玻璃书。2000年第1期的《大家》推出了林白的长
 篇凸凹文本《玻璃虫》。而1999年20世纪的最后一期《大家》,则以
 一篇《飞鸟和鱼》寓示其21世纪的整体形象是“飞鸟”。玻璃书——
 《玻璃虫》——“飞鸟”,这是《大家》与中国、与世界、与即将到
 来的新的世纪新的文学时代同步运行的一种默契。
 
   玻璃书本身已聪明而无误地昭示世人:走近心灵的惟一路径是读
 书,那些被物欲膨胀又被电视电脑催眠的人类需要被唤醒。在新千年
 到来的时候,非得有一本巨著对其后脑勺猛击一下,而这职责又非文
 学莫属。这即是《大家》给21世纪刊物形象设计成一只飞鸟的惟一理
 由。
 
   要让21世纪出现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文体革命是其最好的翅膀。
 所以《大家》于1994年便以凸凹文本全面推进文体革命。2000年第1期
 继续推出的长篇凸凹文本《玻璃虫》,将一个高擎文体革命旗帜的指
 向,像坦示五脏六腑的“玻璃虫”一样清楚,像《大家》的黑白封面
 一样分明。
 
   新世纪的《大家》,还将与中央电视台合办《生活空间》栏目,
 让电视屏幕主人公与编导一同进入读者的阅读空间。另对20世纪的各
 种文学流派将进行回顾展——2000年进行“20世纪革命现实主义展览”,
 展出陆涛的《京西大嘴》中篇系列等。
 
   
 
 ■倾斜
 
 《中国作家》报告文学磨利剑
   几十年来,无论天南地北文学期刊都固定地沿用着一种拼盘的模
 式。为求新求变,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作家》经历了变革的试验
 期,有意识地根据篇幅大、周期长的特点,试验着向长篇倾斜,向报
 告文学倾斜。2000年《中国作家》还将继续贯彻这两种倾斜。
 
   这两种倾斜不是凭空而来的。长篇小说毕竟有更深更广的社会和
 历史容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大批日趋成熟的中青年作家转向了长
 篇创作;而广大读者对报告文学这种“真实的文学”也颇为认同;另
 外,《中国作家》创刊15年来,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一直是它的两大
 优势。
 
   1998年,《马家军调查》几多争议,几多轰动,国人争相传诵。
 1999年,《中国作家》又以整本篇幅在第六期上郑重推出“调查系列”
 力作——《调查古井贡》。《中国作家》首次以整本30多万字的篇幅
 郑重推出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面世后,10多家报刊分别刊载了评价文
 章和摘发了部分章节,同时被许多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誉为“
 20年来,写经济活动的仅有的几部好报告文学之一”。
 
   同时《中国作家》也不会放弃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优势。新
 的千年第1期,他们将发表一篇多年没怎么写小说的蒋子龙的小说,可
 以说是他“十年”磨出的一剑。
 
   
 
 ■冷静
 
 《人民文学》让两“容”说话
   作为引导中国文学新走向的刊物,《人民文学》将以不变应万变。
 《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告诉记者:刊物的包装、栏目的设置虽然很
 重要,但关系刊物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刊物自身的质量。让
 “作者的阵容”和“作品的内容”这“两容”说话,是《人民文学》
 新一年的宗旨。他们力图把老中青三代作家最好的作品、最新的面貌
 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的世纪,新的一年,将会出生一轮新的太阳。老作家徐怀中的
 短篇小说《或许你看到过日出》成为《人民文学》的主打文章,文章
 表现了一位老作家在作品内容、形式上的新追求;第1期《人民文学》
 还将特别推荐青年作家星竹的中篇小说《中西部》,这篇小说从某个
 地区的一起拐卖妇女的案件入手,反映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散文
 精萃”栏目精选了楚楚的《空山不空》、邓一光的《那个世纪那个梦》
 等多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扶持新人《人民文学》也当仁不让。他们将在小说、诗歌、散文
 等所有作品中大力推出新人新作。李浩是《人民文学》新世纪第1期力
 推的小说新人,《闪亮的瓦片》和《那支长抢》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描绘出了新时期农民生活的新面貌;“青春诗旅”中将发表桑克、姜
 涛等一批校园年轻诗人的诗作《爱的罗曼思》。“新世纪笔谈”是
 《人民文学》为新世纪的到来精心准备的礼物。第1期,他们邀请了袁
 鹰、祝勇、邓友梅、铁凝、雷达、冯秋子、池莉、徐坤、邹静之、叶
 廷芳10位老中青作家为新世纪文坛助兴。
 
   
 
 ■体验
 
 《诗刊》切割中国诗坛
   2000年1月,《诗刊》将推出一期精致的迎新增长版。在此期刊物
 中,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走进21世纪的《诗刊》将在作品和评论两
 个方面给读者全新的体验。
 
   新世纪的《诗刊》每一期将用10页左右的大篇幅介绍一个新诗人。
 甘肃的古马是他们之中的幸运儿,他的23首诗作将在第1期中与读者见
 面,同时还将刊出他的创作自述《用诗歌捍卫生命》。通过“每月新
 星”这个栏目,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一些优秀新人的诗作,还可以了解
 这些新人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历程,建立起一座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
 桥梁。
 
   使诗歌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发展起来,没有诗歌评论是绝对
 不行的。为此,新世纪的《诗刊》将加大评论力度,更加关注诗坛热
 点。新1期中刊出的陈仲义批评古典主义的长篇评论《世纪之交:走出
 新诗形式建设的困境》和若愚的《试解几种“现代主义”》针锋相对,
 希望能够引起一场关于诗歌形式上的争论。
 
   都说文学是不分国界的,更不要说是一个国家内的几个省份,可
 《诗刊》就偏要按照省市把中国诗坛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板块,他们认
 为这样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理解诗人的内在。他们
 将在每一期刊物中介绍一个省份的重要诗人的创作情况和生存状态。
 第1期将刊登6位《贵州诗人的几幅生态剪影》。“中国新诗选刊”还
 将扩大视角,加大对国外诗坛、新诗集、诗人书画、漫画的宣传。
 
   
 
 ■随意
 
 《当代》揭幕文坛拉力赛
 《收获》关注热现象
   2000年,《当代》杂志将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为中国文坛发掘新
 人,推荐新作。他们将借鉴汽车比赛的赛程,举办一次大型文坛拉力
 赛。整项赛事以每一期为一个分站,每一站各设一杯,最后评选出年
 度总冠军,绝不空缺,并设有10万元左右的大奖。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文坛拉力赛将不分文学类别,这也正符合近
 年来“淡化”文学类别的趋势。在新千年第1期《当代》杂志中王芫的
 短篇小说《什么都有代价》就是这种写法较自由的作品。《当代》的
 编辑介绍说,当初在编辑部内部对这篇文章类别的界定也颇费了一番
 周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文体的作品,有人说这是新知识分子写作,
 直到最后也没有确定。由于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传统小说的概念,但又
 具有小说的因素,也就姑且叫它小说了。这种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想
 像力,让作者自由自在地写作将是《当代》新千年力推的文学精神。
 
 
   2000年里,《收获》杂志也将以更丰富精彩的内容给读者惊喜。
 在《人生采访》中首先出场的是当今最知名的香港作家、学者金庸。
 他的新派武侠小说、充满激情与思辨的杂文、及充满传奇的经历,人
 们都很了解,这回可以看他的散文《月云》了。在发给《收获》的传
 真中他写道:我写过很多小说,也写过不少杂文,但是像这样在散文
 里回忆自己的童年,如此讲究、斟酌、精改地为内地文学杂志写稿,
 这还是第一次。
 
   20世纪的中国文化无法绕开鲁迅。其实,谈鲁迅在某种意义上也
 就是谈文学、谈文化。为此,《收获》杂志将新开辟的一个散文专栏
 《走近鲁迅》,并广邀各界作家学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实话实说。江
 苏青年作家叶兆言要为《收获》杂志开一个《杂花生树》的散文专栏,
 讲述有关周氏兄弟的故事。
 
   《收获》将在新的千年里继续推动长篇小说的发展。首期将推出
 青年女作家棉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糖》。它表达了以棉棉为代表的
 一批作家的声音。莫言的新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可以说是精品中
 的精品。在《四季收获》中以《隐形伴侣》、《情爱走廊》等小说而
 闻名的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将为《收获》杂志特别奉献小说新作《集体
 记忆》,想必也不会让人失望。
  -- knox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