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gertim()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2:41:16), 站内信件
|
在论坛上看到下面这篇军事史文章,文章中有一些观点可以在习武方面给我们启发: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 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由此可见,东西方思想上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带来了实打实的战斗上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弥补甚至超越某方面物质基础的限制。其实武术上又何尝不是。西方更多强调的是出拳速度、肌肉力量、体重身高等“面对面”的因素,而东方武术中被现代许多爱好者斥为妄想玄理、胡思乱想乃至吹牛的很多“没用”的东西,其实质就是开拓对手“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的因素。就象东方的兵法一样,东方的武学注重创意和变化,并不局限于在特定因素上一定强过对手,而是力求在意外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超越和打击敌人。
举例来说,武术中几乎无时不强调的“整”,并不是单纯的发“整劲”大于局部力那么简单,而是在追求一种整体有机的运动模式。所以心意或形意拳的出拳劈掌,总是与步法移动(也就是人体整体移动)同步的,步到重心到、拳也到,表面上看没有拳击出拳频率快,但在同等步伐速率的情况下是会比拳击手出拳早半拍的(因为拳击出拳本质上没有与重心移动合为一体,单纯的出拳频率会受到移动的影响);同时还会在接触过程中把出拳打击和干扰对方发力相结合,使“散”的对手失去对抗的能力。在这种原理下,谁“整”的好,谁就更能超越身体条件限制打击对手。日本的“居合剑法”也是同一个道理,追求在双方拔刀的一瞬就杀死对手,这样使不喑此道的对手,在体力、经验、技巧优势都化为乌有,从而确立胜局。
可见,东方传统武术(当然以中国武术为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闪烁着“上兵伐谋”(孙子兵法)的狡诈光辉,确实是蕴藏者我们民族灵魂的文明瑰宝。如果我们完全舍去这些大谈什么肌肉力量、竞技训练,则无易于让蒙古矮种马批上欧洲骑士的铁甲去走马其顿方阵,放弃奔袭包抄去正面硬拼。看上去很“实在”、很“科学”,但其结果不问可知。
特殊的战略思想就会配备特殊的战争武器,所以蒙古矮种马和轻便皮甲才大行其道。就象今天武术中仿佛“女人跳舞”(一论坛网友评价)一般的训练手段,其实蕴藏着独具一格的锋利武器,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挥出无穷的威力。如果因为不知其内涵就简单的与以否定,就象是一律要求蒙古骑兵换上貌似威武的高头大马和锁子甲一样,不在辽阔的平原上冻累而死才怪。
总之,希望大家能以更冷静、深入的眼光看待武术“玄虚”的“吹牛”,我们的兵法智慧使得“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那么我们的格斗智慧也未必象有些人贬低的那么一无是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