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oobruce(吴小龙)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2:41:16), 站内信件
|
前言: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就是把武术中最直接、最简单的招法提炼出来,快速击中击倒或摔倒对手的竞技体育项目。1978年,国家正式启动武术散打试点工作。1979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在浙江、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进行武术散打项目试点工作。1982年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初稿并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邀请赛。1989年,散打被正式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散打成为世界锦标赛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6届世界锦标赛。1998年,散打被列为第12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开始了散打的全面发展,新规则规定参赛选手除保留护裆、拳套外,去除了所有的护具,从而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为散打运动走向市场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散打发展较快,其技术体系及训练方法不断完善并与世界各国搏击高手展开较量与交流。
2001年9月及12月中国散打在广州及曼谷采用主客场制首次与“神秘东方功夫”的泰拳进行较量。比赛结果“广州站”中国散打队凭点数取胜,然而在“曼谷站”的 “泰王杯”客场对抗中却以1:4惨败。
泰拳是泰国的国技,泰语叫“摩易泰”,有500年的历史,并有了七八十年的职业化历程。泰拳是一种实战性极强威力巨大的徒手搏击术,素以凶狠凌厉闻名东南亚。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泰拳手屡屡出击,先后将空手道,踢拳道,跆拳道,自由搏击,拳击等高手掀落马下。拳到之处所向披靡。李小龙曾经称泰拳:“泰拳就是唯战论,其搏击的完整体系、反朴归真的技击精华,是最全面自由,有效实战之武术。” 如今,一年一度的“泰王杯”更是给世界各路泰拳高手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的机会。
分析散打与泰拳主客场12场比赛双方队员技术的运用,我们发现中国武术散打技术较全面、合理,与泰国拳手相比我方队员赛场技术运用存有优势更显现其不足。分析散打与泰拳技术运用差别,准确找出散打技术存在的不足,是中国武术散打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
1. 研究方法
对中泰对抗主客场“广州站”、“曼谷站”双方队员比赛技术运用及比赛结果情况(得分点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双方技术运用差异,探讨散打发展对策。(得分点数以中泰对抗规则为准,即凡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1分;击倒、摔倒对手得2分。)采用配对T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2.双方队员技术运用分析
统计主客场12场比赛双方队员技术运用(得分点数),以拳法(直、摆、勾);腿法(直线腿法---侧踹、正蹬、后蹬,曲线腿法----边腿、扫腿、劈腿);摔法;膝法;肘法为主。其中双方在拳法运用上均以直拳、摆拳为主并配合少量的勾拳运用;在腿法技术运用上差异较大,中方以侧踹、正蹬(直线腿法),边腿、扫腿、劈腿(曲线腿法)为主,泰方则以横扫腿(曲线腿法)为主;摔法和膝法分别是双方的独门招式但在比赛运用中互有运用及侧重,即泰方多用膝法,我方多用摔法;肘法运用由于受到限制(双方佩带厚护肘)比赛中较少使用,这里不做统计。
3.比赛双方技术运用统计结果 见表1---3
广州站技术运用(点数)统计 表1
略
曼谷站技术运用(点数)统计 表2
略
两站技术运用统计 表3
略
4.结果分析
4.1.主客场“广州站”“曼谷站”之间比较
从表1“广州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方在拳法和直线腿法上每局的平均点数与泰方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摔法点数比较结果同样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不难看出中方在拳法、直线腿法及摔法上优于对方,存在显著优势。在膝法运用上泰方每局的平均点数为7.86,中方为0.57, 存在明显差异(p<0.05),即泰方膝法要优于中方,符合泰方善用膝技的实际。从曲线腿法点数统计结果看,虽然泰方频以杀伤力较大的横扫腿攻击中方,但中方也频以边腿还击,点数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比赛结果看,7场比赛中方总点数341点,泰方225点,中方5比2胜。从比赛效果看,中方KO (Knockout技术性击倒对手胜利)对手为0,而泰方却KO中方2人。因而散打选手存在着缺少重创对手的技术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弱的不足。
从表2“曼谷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方“广州站”的拳法点数优势已不复存在;直线腿法点数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中方善用侧踹、正蹬等直线腿法相符合;摔法上中方从“广州站”和 “曼谷站”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中方的快摔技术在两场比赛中均发挥作用,但第二场中不如第一场发挥的好;从膝法运用统计上可以看出泰方在两站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后一站比赛中泰方加强了攻击力极强的膝法运用,频施重膝重创中方,与赛场实际相符合;从曲线腿法上看虽然泰方注重了横扫腿的攻击,且威力强大,但中方顽强以边腿、扫腿还击,得分点数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从比赛结果看,中方总点数221点,泰方201点,中方1比4惨败。从比赛效果看中方KO对方0次,泰方KO中方2次,并且均是在5局赛制中的第2局便击倒中方选手而结束战斗。这也是为何中方总点数221点,对方201点,在总分高出对方20点的情况下却1比4惨败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广州站”比赛,中方5比2胜,是充分发挥了散打“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特点,充分运用了侧踹、正蹬等直线腿法及拳法组合和快摔技术阻击对手的进攻,并频以中、高、低边腿反击对手得点,取得胜利。而“曼谷站”的比赛,泰方明显加强了膝技及重扫腿的进攻强度和力度,频用重膝、重扫腿进攻打乱了中方队员进攻节奏,使中方的拳法组合及快摔技术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特别是泰方在抗摔能力上明显提高,中方队员多次施摔却奏效不大,浪费了体力,削弱了战斗力。加之中方缺少重创对手的“杀手锏”。因此中方败北在情理之中。
4.2.两站技术运用(总点数)统计结果比较
从表3统计学结果分析,两站12场比赛,中方在拳法及直线腿法(侧踹、正蹬腿)运用点数统计结果,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即中方在拳法组合及侧踹、正蹬腿法运用占有非常显著优势,在摔法上(p<0.01),占有显著优势;泰方在曲线腿法(横扫腿)运用上占显著优势(p<0.01),在膝法运用上存在明显优势(p<0.05)。由此可见“远踢、近打、贴身摔”是散打的核心,也是我们与泰方对抗的主要手段;泰方则以重膝、重扫腿为主要进攻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拳法运用差别,中方选手在拳法运用上存在显著性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归因于直线腿法的运用。直线腿法控制范围大,作用距离短,可轻易破解对手的拳法进攻,既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中方队员频繁的直线腿法阻击下,泰方队员拳法攻击力下降,与赛场实际相符合。
从两站12场比赛总结果统计看,中方总点数562点,泰方总点数426点,比赛结果6比6平,中方KO对方0人,泰方KO中方4人。毋庸讳言,中方队员充分暴露了抗击打能力差,重击对手能力微弱。散打比赛用灵活的技法及点数取胜,在凌厉的泰拳攻击面前就显得十分苍白。
5. 对策探讨
5.1.加快散打的职业化、产业化及品牌化进程
中国武术散打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体能、抗击打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同时,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也以形成。标志着散打自身建设的成熟。但是,中国武术散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国外的搏击术相比较显得更文气些。虽然武术散打1989年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但国人似乎更热衷于武术套路及武术健身。诸如天安门广场进行万人太极拳表演的情形。当然,这也是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底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竞技的角度讲,却显得苍白无力。作为竞技体育的中国武术散打若想让世界真正接纳,则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武术的名声和华而不实的港台武打影视的宣传,而应坚定不移的走职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正如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杰说:“武术要发展,必须要改革,必须走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否则就没有出路”。可喜的是近年来武术散打放眼世界,与国际搏击频繁交流并取得良好战绩:
1998年,应战欧洲联队,9:0胜;接受美国自由搏击的挑战,8:1胜;获曼谷亚运会武术散打全部5枚金牌。
1999年,对美国自由搏击,7:2胜;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7:2胜。
2000年,对美国职业拳击,6:3胜。
2001年,对法国自由搏击,2:1胜;对韩国胎拳道3:1胜;对美国散打4:0胜。
近两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如火如荼的开展便是散打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开端。诚然,万事开头难,同具有七八十年职业历程的泰拳及世界其它优秀搏击术(如k---1)相比,散打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散打要健康、向上的发展,要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散打王争霸赛应创成“中国品牌”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正如国家体育局局长袁伟民说:“中国武术散打王要创出中国品牌”。
5.2.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技法,创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散打模式
散打开展了20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对传统武术实战技法的研究与继承不够。散打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难怪有人尖锐的批评散打为“拳击+腿+摔”。具有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武术,其传统的攻防实战技法体系是极其丰富的。历史上以中国传统武术技法战胜外国搏击术的示例很多。如40年代小将蔡云龙以华拳和少林拳招式先后击败西洋拳击名手俄籍马索洛夫和美籍重量级黑人选手鲁塞尔便是体现传统武术技击精华的例证。现代散打与传统拳术的技击虽同为格斗项目,但在训练和攻防运用上却有着很多质的区别。传统拳术的修炼与运用,在理论上是“外遵天道自然的法规、规律;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情形”,内外统一而修,内外统一而用,表现为最节能、全方位的攻防技击的技法。其机动灵活的攻防变化,时时处处体现出内在的法则与规矩,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现在的散打很象似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搏击术的翻版,但它又脱离了中国传统拳术技击的精华。从散打运动员赛场表现看,虽然在技术上吸收了各种搏击、格斗、拳术的外在招法,但其攻防方法运用表现为招法零碎、单一;其自身整体表现为身体与四肢分家,内在的精、气、神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不统一。因而显得不伦不类、不强不弱。这也是我们国内的散打顶尖高手苑玉宝、格日勒图惨败曼谷的原因。
那么如何使现代武术散打体现传统武术技术和风格而摆脱拳击、泰拳、跆拳道的阴影,创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散打模式是当今散打发展的关键。笔者以为应首先从改革比赛规则入手,开放规则,开放技法,鼓励运用传统武术技法。通过比赛规则的引导作用增加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之间的联系,将传统武术技法中的理、法、术、功的内容以及传统拳术修炼和运用的方法准则、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的法则融汇于散打之中,以期迅速提高散打竞技比赛的质量和水平。在改革竞赛规则的同时还要求、鼓励、带动散打从业人员,特别是教练员、科研人员加强现代散打及传统武术技法的学习、研究,提高自身修养。只有深入研究和继承传统武术技法,并使传统技法与现代散打密切结合才能创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散打模式。
5.3.开放技法,提高重创对手能力,扩大对外交流
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就进攻部位及方法讲,手、脚、头、膝、肘、肩、跨等部位均可进攻并杀伤对手,且招法隐蔽、实用。现代散打由于受规则限制,进攻方法仅停留在踢、打、摔上,且缺少KO对手的重武器。本次中泰对抗给我们最大的感昭是,要加强研究、掌握重创对手的技术---杀手锏,打破那种仅靠点数取胜的指导思想。应加快规则的修改和研究,使其与国际搏击项目接轨。开放膝法、肘法运用,扩大对外交流。广泛吸取国内传统武术技法和国外优秀的搏击技术、理念。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与提高,中国武术散打才能健康发展。其历史使命已庄重的载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中国武术散打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主要参考文献:
1.“散打的革命” 郭冬云 《中华武术》2001年第2期
2.“散打王整一年” 龚建新 《中华武术》2001年第2期
3.“坚持走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之路” 赵民华 《武 魂》2002年第2期
4.“兵败曼谷” 龚建新 《中华武术》2002年第2期
由于本文还未正式在期刊发表,故统计表格暂时未帖。请朋友们谅解!
谢谢捧场!
---- R.I.P 虽然只系一小撮人,一小队船,唔净只系为左一小个岛,一小啖气,而系一D历史事实我0地唔可以唔知,唔可以忘记!无可能罢买日本货,但系可以唔扮假日本人! 有无可能到几时几日先至有我地团结力量,完全靠自己做到国富民强,凭保钓0黎提醒我地要自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