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ew_shock(无式·白发·神)
整理人: yxguojz(2004-06-04 11:52:45), 站内信件
|
2002.01.30
--------------------------------------------------------------------------------
吉岡道場不愧是京都數一數二的武術館,門人多達百人以上。
武藏第一次單槍匹馬勇闖吉岡道場時,掌門人清十郎剛好外出。一般說來,身為名門武術館的掌門人,不可能輕易接受宮本武藏這類流浪武士的挑戰。大概是門生們看武藏裝束像個野人,應對中流露出高傲自負的態度,惹火了血氣方剛的武藏,當場擊倒了幾位門人,而這幾位門人又是劍術不凡的得意弟子,清十郎才會答應親自出馬吧。
雙方經過商議,比武場所決定在京都郊外蓮台野。蓮台野是京都的風葬、火葬場之一,平常人跡罕至,放眼望去,遍地槁骨腐肉,烏鴉漫天飛舞。
武藏在五條大橋上立下佈告牌,將此消息公諸於世。
比武當天,清十郎只帶了幾位弟子,讓他們守在遠處旁觀。更遠處,則是一大堆看熱鬧的群眾。
有關這個場面,日本大部份描述宮本武藏的小說中,都說武藏故意遲到,存心激怒清十郎,讓清十郎失去冷靜的判斷能力。不過,這很可能是後世小說家根據史實加以渲染的劇情。試想,武藏好不容易才爭得同名滿天下的道場掌門人比武的機會,怎麼可能冒著臭名遠揚的危險,做出犯規行動呢?再說,看熱鬧的群眾中,一定有不少戴著圓筒形竹笠,化身為虛無僧的真正高手(或是大名),冷眼坐觀成敗。這種能夠一舉成名,千載難逢的機遇,武藏不可能用「遲到」這塊磚頭砸自己的腳。
總之,當時武藏只予以一擊,清十郎便應聲而倒。出人意表的結局,令眾人目瞪口呆,現場頓時變得鴉雀無聲。過一會兒,一隻不要命的烏鴉,終於耐不住口,卡——卡——地叫了兩聲,清十郎的弟子們才回過神來,同時奔馳過來。
不省人事的清十郎經過弟子們無微不至的看護後,總算甦醒過來。但是,傷殘的軀體已不允許他繼續挑起掌門人的重擔子,失意之餘,遂落髮為沙門。吞不下這口氣的是弟弟傳七郎。為了復仇雪恥,傳七郎向武藏發出決鬥書。
傳七郎沒有哥哥命大,比武當天,雖然準備了五尺長的木刀,卻被武藏奪下武器,當頭一棒便返魂乏術。這消息令整個京都沸騰起來。
吉岡一族同時失去兩根支柱,怎麼可能就此罷休?於是抬出清十郎的十三歲嫡子又七郎當轎子。這正是有名的「一乘寺松樹下」決鬥。
武藏一定傷透了腦筋。光是擊倒了天下名門吉岡道場掌門人這事,便足以揚名顯姓了,日前又令傳七郎死於非命,現在又冒出一個年幼的後繼掌門人……這場決鬥,接或不接?若是接了,吉岡道場門人必定會畢力同心出動種種武器圍剿自己;若是拒絕,恐怕會走到哪兒都有暗殺劍客在後跟著。多方考慮後,武藏還是硬著頭皮接了。
當天,天還未亮,數百名吉岡門人便聚集在一乘寺松樹下。又七郎額頭上繫著白頭巾,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勢。眾人商議了一陣子後,往四面八方散去,把守在各個要地。又七郎因為只是掛名掌門人,立在松樹下觀戰便可,陪在身邊的,僅有幾位貼身守衛。
天邊逐漸呈現一片魚肚白時,松樹背後突然發出響聲。原來武藏早就躺在松樹下靜候了。
又七郎的貼身守衛察覺事情不妙,邊呼喚同門邊紛紛拔出劍,擋在年幼掌門人面前。但是,武藏的動作更快,眨眼間便擊倒了所有守衛,更向手無寸鐵的年幼掌門人一刀擊去。待其他門人聞風而至時,才知大勢已去。
這個場面,是小說和電影的高潮之一。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武藏的養子宮本伊織於武藏過世四年後,所建立的紀念碑「小倉碑文」,全文總計一千數百字,其中四分之一都在描述這段典故。但是,文中只是說明「一條寺松樹下聚集了數百名門人,攜帶弓箭等種種飛行武器,欲擊倒武藏,卻一樣敗北。之後,吉岡家便絕滅了。」
文中沒有「武藏屠殺小掌門人」的記述,而且,吉岡家也並非決鬥敗北因而斷後的。「一乘寺松樹下」決鬥後,吉岡道場仍舊苟存了十年。十年後某天,京都皇宮舉行能樂會時,吉岡又七郎以掌門人身份赴席,卻因為門人與警衛發生衝突,在皇宮內拔刀肇禍,吉岡又七郎只好主動關閉道場,遠離京都。三年後,回到京都重新開業,不過不再重操劍術舊業,而是專精於染房手工業。
「一乘寺松樹下聚集了數百名門人」,也很可能是宮本伊織誇大其辭。依照當時的規定,俸祿二百石的武將必須養五個兵以備非常,換算下來,一個兵等於四十石。因此,除非是俸祿四千石以上的武將,否則沒辦法調動一百名兵力。再說,京都行政官也不會允許任何人在禁闕所在地發生暴動。就算是目的是復仇雪恥,也都必須經過繁雜手續,幕府才會准許。這麼說來,不顧性命危險暗中行事的門人,頂多二、三十人吧。
話說回來,武藏二十一歲這年,的確是熾烈的一年。在京都擊敗吉岡一族後,武藏便動身前往奈良。奈良寶藏院是赫赫有名的「槍術寺院」,上一代胤榮師傅不但是劍聖上泉信綱的弟子,和柳生新陰流始祖柳生宗嚴更是莫逆之交。
武藏訪問寶藏院時,胤榮師傅已經八十四歲,是個隱居老人。第二代是胤舜。漫畫家井上雄彥在他改編自吉川英治原著的漫畫《浪人劍客》中,讓武藏和胤舜互殺得昏天黑地,火光迸濺。不過,事實上,此時的胤舜,還是個十歲左右的幼童,不可能和武藏比武。真正和武藏交手的是胤榮弟子奧藏院。比試兩次,兩次都是武藏得勝。
奈良縣的舊國名是「大和國」,十一世紀初鎌倉時代開始,便沒有所謂的「守護大名」或「戰國大名」,是個很特殊的國家。當時的掌權機關是興福寺,國內所有和尚都是僧兵,寶藏院是其中流派之一。根據一七五五年的文獻《二天記》中的記述,實情是「寶藏院所有僧兵均褒讚武藏劍術非凡,與武藏宴饗談笑至天亮」。在武藏凶神惡煞般的比武歷程中,這場交鋒,猶如一服清涼劑,完全沒有殺氣騰騰的氣氛,日後更沒有留下任何宿怨。
接下來,武藏二十五歲那年,與杖術高手、身高六尺、健壯如虎的夢想權之助相遇。成人後的武藏,身高也差不多是六尺左右。
(武藏畫)
--------------------------------------------------------------------------------
---- 罪人~! 系我剑下觉悟啦~!
Ka Ta Na Cold stee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