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g_rose000(亦·然)
整理人: amwcp(2002-10-29 03:13:20), 站内信件
|
能够深深吸引我让我夜读到凌晨四点的书并不多,它就是其中之一。
在夜的静寂和平淡里体味一种不同的生活,关于伦理,关于哲学,它走的很远,足够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站在陌生人的角度,用最冷静的目光来探究自己的生活,对走过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这一切,用最刻毒和对无情的语言一一评价,旁观者的视野确实是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虽然这是不情愿的,看到镜子里的那个一模一样的脸孔,真的有陌生的距离感?但,清醒往往就是最致命的,在看到生活的无意义之后,你还有勇气?你还能继续走下去?除非在生活的无意义之外,你能寻觅到存在的意义。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昆德拉探询的,正是每一部小说都要回答的问题,正是每部小说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是人类不断探求却越来越看不见希望所在的问题。也许正是为此,才有了莱布尼兹的名言:“凡存在即合理。”但人类自身也感觉了这句自我安慰的话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并不足以寄托整个人类的迷茫和希望。
说到底,还是人类在探索和追寻自己的根源,这是一种无止境和看不见最终结果的徒劳。“人来自哪里?人为什么存在?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人类用自己发现的难题给自己设下了圈套的时候,人们被不得解脱的深渊惊呆了。于是,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带来安慰就好,图腾,神话,神和宗教,这一系列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能够自我安慰也是支撑生活延续的一种手段,尽管它有着自欺的味道。
可是,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总会有一两个“疯子”的出现会搅乱湖水的宁静和清澈。“疯子”,其实是“天才”的代名词。亘古至今的孤独感,总会让一两个人觉悟和清醒的,那是人类之外的异类。尼采说:“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马克思干脆把上帝赶出了历史的避难所;加缪眼里的世界是荒谬的,他人就是地狱。
价值的重新估量,需要全新的价值标准,但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自己设定的标准的禁锢,突然他们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种隐了形的枷锁,囚禁了几个世纪的自由所在。
于是他们不再需要枷锁,换言之,不需要标准,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理由,所有一切,真的都成了存在的必然,是的,让混乱也成为必然里的必然吧。
价值的混乱,必然带来哲学的混乱,伦理的混乱。当一切成必然的时候,人类就能心安理得于自己的丑陋和肮脏,为丑恶的一切也寻到一个存在的理由,是的,它们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人类如是说。 人类抛弃了价值标准,上帝死了,人类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是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但现实却总是以最残酷的方式让人类自己清醒,事实上人类在完成一切的同时未必不是在毁灭一切,没有标准的混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我颠覆。
作者在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个永恒性的问题,于是它成了纠缠我扰乱我的,噩梦的根源。“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是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它真的是无意义的一次次的昨天的重演吗?
但我深信,生活并不真的使人绝望,即使你认定了它的无意义,你也能在无意义之外发现生活本身的真谛。美好,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永远需要你的努力和付出,构建生活,需要理智和勇气,还有不可少的平静中的自然,正如结尾处的灯光,“头顶的光”,光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希望所在。
---- 河上树木搭成的蓬帐已破坏:
树叶留下的最后手指
想抓住什么,又沉落到潮湿的岸边去了。
那风吹过棕黄色的大地,没人听见。
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
等我唱完了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