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我爱我家>>【 插茱遥亭 ◆ 游子思亲 】>>鬼节纪念之一

主题:鬼节纪念之一
发信人: chgyu()
整理人: wengjl(2002-09-18 15:36:49), 站内信件
 七月十五,鬼节。

    鬼节在中国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如果说清明是长眠者的春节,鬼节似乎就应该是他们的中秋。
    谨作此文,给我生命里的几位逝者。

  我最初关于死亡的有记忆的遭遇,是我祖父的死。那一年我七岁。

  我自己关于祖父的记忆,并不是很多。记得最清楚的几个场景,祖父似乎都是坐着的。
  每次我放学回来,总能看见祖父坐在门槛上,看见我,会笑着说:“大学生回来了”。我想他只不过是随便叫叫,一个“大”的学生而已。但,也许也显现了他对我的希望吧。这也是我最初听说“大学生”三个字,潜移默化之下,这也成了我想上大学生的初始动力。
  秋冬季节,天气晴好时,祖父会坐在门槛上,晒晒太阳,有时,也会拿出他用了多年的唢呐,吹上一阵。祖父唢呐吹的很好,方圆数十里内,有白喜事,总会请他去吹唢呐,直到他逝世前一年。他常吹的一首曲子,我很喜欢听,但是自从祖父去世后,就再没有机会听了。似乎是绝传了。后来有一天,父亲拿出笛子,吹了几个调,我惊觉正是祖父常吹的那首,我请父亲吹完整首,可惜的是,父亲也不记得完整的曲子了,只记得那开始的几个音调。我想我是再也没有机会听完这首曲子了。我曾缠着祖父我也要学吹唢呐,结果是把脸挣的通红,腮帮子比平时大了两三倍,还是吹不响,只好把上边的哨子拔下来当哨子吹。我的没有音乐细胞,大概也是从那时开始体现的吧。
  除夕时,祖父会坐在厨房的大灶前,一根一根的往灶堂里添柴。我的家乡,除夕时有炖一大锅萝卜炖骨头、猪蹄或者猪头的习惯。为什么总是萝卜炖,我猜也许是因为那时没有那么多的肉、骨头之类的,萝卜块看上去很象肥肉,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欺骗自己的手段吧。冬天大灶前是很暖和的,前半夜,我总喜欢坐在祖父身边,添柴玩火,听祖父讲一些希奇古怪的故事。祖父讲过的故事很多,可我能记得的几乎没有了,印象里总是和鬼呀,妖怪呀,什么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很好听,很美,一点也不觉得恐怖。灶堂里的火光映在祖父的身上,散发着红光,他口里吐出的旱烟,和着锅里萝卜的蒸汽,袅袅升腾。

  祖父去世的时候是夜里。他走的时候,我正在睡梦里。父亲把我我喊醒,带到祖父的床前,跪送他的离去。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傍晚的落日里,坐在门槛上微笑着叫我“大学生”;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秋冬的阳光里,吹着黑亮的唢呐,吹那首我最爱的曲子给我听;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灶堂的火光里抽着旱烟,添着柴,讲着神奇的故事给我听。

  后来,我终于成了祖父所说的“大学生”。去学校报到前一天的傍晚,我坐在祖父的墓旁,看着前方的流水、青山,喝一口酒,倒一口酒到祖父的墓前,直到晚霞也褪去它绚烂的色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
缘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你注意到了,就是有缘
错过了,就是无缘
缘非天定
缘在人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