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yijiao(酒肉和尚)
整理人: shee102(2002-08-24 10:25:47), 站内信件
|
复习不能巩固已形成的记忆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众所周知的。由此实验他得出了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基础的结论。他认为,暂时神经联系只有经常复习才能保持下来,否则就会消失,也就是产生了遗忘。也就是说,复习是巩固记忆的条件,只有经常不断地复习,短时记忆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可是当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下面所述的漏洞。
巴甫洛夫只是在宏观上说明了暂时神经联系需要经常地复习巩固才能保持下来。然而这种暂时神经联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大脑何处形成?复习是如何巩固大脑中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对这些问题他也不清楚。他只是定性地研究了此问题,并未给出详细的结论。
复习可以加强记忆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是因为巩固了已形成的神经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又形成了新的联系,复习的次数越多,所形成的神经联系越多。可是当今有关记忆的理论在解释复习和记忆的关系时都认为是复习巩固了已形成的神经联系。至于复习时大脑所接收的信息会不会占据新的存储空间以及一外界刺激信号占据大脑中哪个神经元的问题却没人研究。
这里将以视觉为例,对复习是怎样巩固大脑中的暂时神经联系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说,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是以相似为基础的(因为不同时输入大脑的信息是没有绝对相等的)。当眼睛看到的物体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该事物的信息相似时,该物体使视感受细胞所发出的神经冲动就会把原来的神经联系巩固一次。 例如:学习英文单词“COMPUTER”时,老师把单词写在黑板上,通过视觉我们感知到了这个词。视感受细胞发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域,在皮层上留下记忆的痕迹。接着我们又在笔记本上记下“COMPUTE”。以后只要看到“COMPUTER”这个词,视觉感受细胞就会再次感受到这个词,感受细胞所发出的神经冲动就会对大脑中原有的有关“COMPUTER”的神经联系进行巩固。 然而,由于黑板上所写的“COMPUTER”和我们在笔记本上所写的“COMPUTER”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字的颜色上都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 后者是怎么去巩固前面的信息,从而使暂时神经联系得以保持并逐步由短时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如果按现在的理论,后输入大脑的信息和大脑中原有的信息发生“叠加”而使暂时神经联系得以巩固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由于前后输入的信息不可能完全相等,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叠加”的结果不是巩固了已有神经联系,而使得原有的信息变得模糊了!
还可以举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经常和某人打交道,那么只要根据他的某个特征,就能一下子认出他是谁。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来解释就是“由于经常不断地复习巩固大脑中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使得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的结果。”但是,和这个人交往时,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看到这个人的。有时是正面、有时是侧面、有时距离近、有时距离远,而且这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其面部表情也不同,有时笑、有时哭、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若无其事、有时吃惊,而且他所穿的衣服也在不断地变化。所有的这些信息都是针对同一个人而言的,而微观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形象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象,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它们怎么“叠加”?“叠加”的结果只会是原有的信息变模糊。
当你第一次看到一个人时,这个人的信息就会存放于大脑中。过一段时间又看到这个人时,这个人的信息就会把你大脑中原有的信息进行强化、巩固。这是当前人们对“复习可以巩固记忆”的解释。
成年人在几年之内变化不大,当前的信息巩固以前的信息还可以说通。一个人从出生到三十岁之间的变化是很大的,孩子的每个变化都会在母亲的大脑中留下记忆。对母亲来说,只有孩子刚出生时第一次看到孩子时不是复习,以后的三十年,每次看到孩子都是对以前的复习。如果说复习只是强化、巩固了原有的神经联系,而不会占据新的神经联系,母亲对孩子三十年中的无数次记忆是如何实现的?一个神经联系又怎么能够记忆她的孩子三十年中的一举一动?对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复习到一定次数之后就会去占据新的神经联系。现在要问:“一定的次数是多少?”对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一个人能够回答出来。
如果说复习只是巩固了已有的神经联系而不是形成了新的神经联系,那么人的一辈子中所接收到的所有的英文字母只可能存放于26X2=52个(大小写分开)神经联系中!因为英文中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这52个大小写的英文字母所组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上说明了两个相似的信息不可能相互巩固。那么同一个物体不同时间看到,后输入大脑的信息会不会对先输入的信息进行巩固?也不能!例如,老师写在黑板上的“COMPUTER”这个词,上课时看到了,下课时经过黑板时又看到了“COMPUTER”。这两次看到的这个单词无论是在形体上、颜色上、大小上都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在不同时间看到它时,视网膜相对于同一个“COMPUTER”的位置不同,因而成象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叠加”在一起,只能是两个信息都变得面目全非,不但不能巩固已有的信息,反而使它变得更模糊了。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复习对已形成的记忆的巩固无用!
那么怎样解释记外文单词只有多次复习才能记得住?应说是复习的次数越多,那个外文单词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联系就越多。学一次它就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神经联系,学两次它就形成两个神经联系,学N次就形成N个神经联系而不是所有和同一事物相关的信息都存放到一个记忆位置中相互“叠加”起来。大脑中存放的和某一事物有关的信息越多,以后识别、提取就越容易。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注意某一物体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记住该物体。这就是由于注视某一物体时间越长,存入大脑中有关该物体的信息就越多,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就越多,以后被提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记得越牢。我们知道有很多事物都是看到一次后就记住的。这说明不经复习一次就记住一事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用上述观点也可以解释巴甫洛夫用狗进行的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条件反射还需要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这就是说,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之后必须接着给狗喂食物,铃声才能继续作为食物的信号、继续引起条件反射并使之巩固下来,否则,铃声就不能作为食物的信号,不能再引起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巴甫洛夫的解释是:“在用铃声对狗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时,铃声与食物同时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引起的相应的两个兴奋中心,经过多次重复,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就建立起了暂时神经联系。” 铃声和喂食两个信号同时输入到狗的大脑,就会在狗的大脑中形成神经联系。
事实上,和喂食同时的不只是铃声这一种信号,而且还有实验人员、周围的建筑物、其它狗、铃的形状、其它声音等事物的信号。这些信号也会和喂食形成神经联系。铃声和食物之间的联系只是上述联系中的很小一部分。
铃声和喂食之所以要经过多次重复后铃声才能成为引起狗流唾液的信号是由于如下原因。
铃声和喂食的信号同时输入狗的大脑中,相应的信号就会在大脑中形成神经联系。如果喂食的同时出现其它信号,该信号也会和喂食形成神经联系。事实上铃声响时还有很多其它信号被狗接受,例如工作人员的出现、其它狗的出现、周围的建筑物、工作人员的脚步声等等,这些信号也可能在狗的大脑中形成神经联系。所以当下次出现铃声时就不只是使狗联想到上次吃食,同时也可能联想到工作人员的出现、其它狗的出现、周围的建筑物、工作人员的脚步声等等信号。由于上次吃食只是这些信号的一部分,所以上次吃食的信号的兴奋程度就不强,结果就不会引起狗出现唾液。
当铃声多次和喂同时出现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和喂食就会在狗的大脑中的很多地方形成神经联系,而且每次的铃声都必定和喂食同时出现并形成神经联系,而其它信号就不一定每次都和喂食同时出现。
如果铃声响时不再给狗喂食,最初时会引起狗流唾液,多次这样做后就不会再引起狗流唾液。这是因为铃声又重新和喂食之外的其它信号形成神经联系,结果使得这种新形成的神经联系比铃声和喂食之间形成的神经联系次数多,或者是比较强而导致铃声出现后,后来形成的和铃声接合的神经联系的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比原来的神经元的兴奋程度强,结果就掩盖了铃声和喂食的神经联系的兴奋。
巴甫洛夫认为复习会巩固原来已形成的神经联系,由此他得出了很多解释大脑中的神经活动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只是认为复习的结果不是巩固了已形成的神经联系,而是又形成了新的神经联系,并未怀疑他的其它观点及实验结果。经过十年的分析表明,用本文的观点完全可以解释巴甫洛夫的一切实验结果,同时还可以得出很多新的观点。
总而言之,复习不能使已有的记忆痕迹加深,只能使记忆痕迹增多。复习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增加了信息在大脑中的形成的神经联系的次数,便于再现信息。
---- 人欲之不存,天理何在?
“酒肉”者,人欲也。
“和尚”者,天理也。
“酒肉和尚”者,随心所欲而不越矩之凡人也,喝酒,吃肉,念佛经。
人欲都是美好的,邪恶的只是为了追求美好的人欲,却带来了害人害己的结果。
严重抗议,莫要喝了俺的“酒”,吃了俺的“肉”,只给俺留下一个“高尚”的穷“和尚”。“和尚”非“酒肉和尚”,“酒肉和尚”非“和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