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oogeyman()
整理人: zyw711(2002-02-16 11:28:35), 站内信件
|
驳《又是一堆看不懂的“艺术”——来自<复数.个性实验艺术展>的茫然》
黄睿
本人看了《羊城晚报》1月17日第九版的《又是一堆看不懂的“艺术”——来 自<复数.个性实验艺术展>的茫然》此文后深感不妥,于是写下此文希望能为敢于 创新的艺术工作者说点什么。
首先,文章标题及其内容含有很浓的主观看法,作为传媒的工作者写出这样 的文章,容易造成误导,似乎有违其专业操守;再次,此文附图摄影没有邗出一 两幅作品的正面照,只是几幅有一些人在茫无头绪地看作品的照片,与文章相映 成趣,如果没有看过展出的读者很容易便相信,实有误导之嫌。当然,本人主要 不是针对这点。
抽象艺术是表面抽象而内涵具体的艺术形式;实验艺术则相反,是表面具体 而内涵抽象的艺术形式。以上两者都是较难理解的,但由于抽象艺术的“内涵具 体”与大多数艺术形式相似,人们在欣赏时较容易进入其形式以作出理解;而当 人们看实验艺术时就容易以惯有的方法作出欣赏,希望能从具体的表面立即抽出 具体的内涵(其实这是欣赏一般艺术的行为模式),结果就象数学的复数里习惯 了实数一下子不能接受虚数的领域里负数能开偶次方一样——“又是一堆看不懂 的‘艺术’”。所以“实验艺术的作品都让人多少看不懂,或是使劲地牵强地能 够看‘懂’一点点”的说法是能被理解的。
还有此文作者说“缺乏诠释”,这句还有点可笑。怎么这么说呢?你看过多 少艺术作品是付带诠释的呢?看现代舞演出时不如弄个司仪在旁边让演员一边跳 他一边作出诠释好不好?毕加索的抽象作品有多少诠释,我想你也未必能全看懂 吧,怎么不敢评他的头品他的足?不作诠释的原因主要是作者希望引起欣赏者的 自我思考,有动脑筋得到答案后的喜悦,从而享受到欣赏艺术的乐趣。如果动不 动就作出诠释,甚至是作详尽的诠释,这样会引致一些不爱动脑筋的欣赏者直接 从诠释理解作品的艺术意义,造成懒惰的机械性欣赏,那么欣赏艺术的乐趣何存 ,作品的艺术意义又何存呢?艺术的美不是尽在不言中的吗?如果硬是要作诠释 的话,那么画家干脆去做图文并茂的漫画家算了。
文中说“5位年轻的作者都对传统艺术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鄙夷和割裂,他们几 乎都怀着对‘责任感’的对抗意识。”此话更见不妙,好象他们是与传统艺术对 着干似的。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接受多少新事 物的冲击。“抛开传统,勇于创新”是很多想树立个性,确定自我价值的新一代 接班人的主题。不少人在传统的桎梏中争扎,也引来了不少守旧者的侧目。当中 有些人成功摆脱传统的锁链,到达新的境界,假如本人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相信现在也对他们大加批评。我们要相信一条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美丽,受先要肯 定它蜕变的过程;我们要了解传统的好处,但同时要了解传统对发展的约束,连 这一点也不明白,怎么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我想,传统守旧者多少也会对“新人类”有点儿茫然吧?
(如有疑问请到boogeyman.yeah.net)
--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96.183.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