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ppy1000(梦斗士·超圣水)
整理人: jz_love6(2002-08-10 08:50:58), 站内信件
|
第三只眼看大学教育的回报——写在国务院两次召开高级职业教育会议之后
我们应该如何衡量高等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回报呢?传统的标准是以计算大学毕业生与非大学毕业生之间差距为依据的。以广东省1997年的数据为例,拥有本科学历的工作者年收入为4万出头,而本科以下的工作者约2.4万。如果要是以这组数据为依据话,那么大学教育的回报率在41%左右。
但这种简单的计算忽略了一个问题:虽说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中不乏高分低能的例子,但总的说来,他们的智商、适应能力和学习品格在同时代的人群中是处于较高层次的;同时,在富家子弟和高干子弟尽入名校的今天,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将在就业当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智商、适应能力和学习品格,还是社会背景,有的并非完全拜大学教育所赐,有的甚至与大学教育毫无关系,但是它们却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收入。因此,传统的统计方法明显高估了高等教育带来的回报。
我们的分析应该排除这些额外的因素。比如经济学家Orley Ashenfelter和Alan Krueger,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率在15-16%之间。他们的研究是基于相当样本数量的双胞胎之上的。每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人受到了高等教育,而另一个则没有。这样就排除了天资和出身的干扰。与上面提到的41%,这个数据更有说服力。
但是我认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回报率的考察,还应该考虑到两个因素:其一就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大学学费近年来的飞涨可以说是“州官放火”。其二应该注意到中等学历由于下岗等原因收入下降的事实。这至少说明一点:高等教育带来的所谓经济回报是因为分母的缩小而并分子的扩大。相对量的差强人意不能代表绝对量可以令人满意。
事实上,现在国内教育现状是:要么选择好的学校或是好的专业,要么考上研究生,否则昂贵的学费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将越来越少。美国扩招的时间比中国要早的多,可以当作活的教材。当洪水般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工作竟然是售货员和出租车司机。根据1995年的数据,美国大概只有40%的大学毕业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上个星期,国务院在短短七天内两次召开高级职业教育会议,分别由李岚清和朱熔基主持。深圳一个高级技工的收入可以超过硕士研究生的消息也见诸报端。高等教育经济回报的神话是到了渐渐破灭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