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sces()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9 02:10:23), 站内信件
 | 
 
 
    首先看看新浪摘自光明日报的报道:
     
     我们在2000年初,回顾、审视96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所属国籍时,我们 
 发现,原来该奖与地缘、亲缘密切联系着。
   在96名获奖作家中,欧洲作家占了73人、美国作家占了10人、中南美洲作家 
 占了5人、亚洲作家占了4人、非洲作家占了3人、澳洲作家占了1人。光是欧洲作 
 家和欧洲人移民占了多数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作家即达84人,占了96位获奖作家 
 总数的八分之七。欧洲作家都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国瑞典为邻,有地缘;美国 
 和澳大利亚本是欧洲人的移民国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国欧洲国家瑞典有亲 
 缘。
   还不仅如此,中南美洲共有四个国家、五位作家获奖,但他们都与欧洲有亲 
 缘。智利获奖两人(米斯特拉尔、聂鲁达 ),而智利人口的75%为印欧混血种人; 
 哥伦比亚获奖一人(马尔克斯),而哥伦比亚人口的58%为混血种人,20%为白人; 
 危地马拉获奖一人(阿斯图里亚斯)。而危地马拉人口的57%为印欧混血种人;墨西 
 哥获奖一人(奥·帕斯),而墨西哥人90%以上为印欧混血种人。这四个国家的官方 
 语言均为西班牙语,它们与欧洲国家有亲缘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非洲有三个国家三人获奖,但南非(获奖作家为戈迪默)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 
 南非荷兰语;尼日利亚(获奖作家为索因卡)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只有埃及(获奖作 
 家为马哈福兹)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也就是说,南非和尼加拉瓜与欧洲也有亲 
 缘。
   又不仅如此,即使在欧洲,也有地缘问题。授奖国瑞典自不必说。
   瑞典虽小,人口只有864.2万人(1994年),但它在99年中,却获诺贝尔文学奖 
 7次;与它为邻的丹麦,获诺贝尔文学奖3次,而丹麦人口只有516.2万(1994年); 
 与瑞典为邻的挪威,获诺贝尔文学奖3次,而挪威的人口比丹麦还少,只有426.2 
 万(1994年);小国芬兰,因与瑞典为邻,也获奖1次;甚至只有25.8万人口(19 9 
 4)的蕞尔小岛冰岛国也获奖1次。瑞典与瑞典邻国共获奖15次,凡北欧国家都获奖 
 了,能说它们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与地缘无关吗?
   同是欧洲国家,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瑞典文学院)也还有亲疏之分。瑞 
 典人口的90%为日尔曼瑞典人,国教为基督教路德宗,因此评委会亲西欧而疏东欧 
 。在欧洲国家获奖的73名作家中,除去北欧国家的15人外,西欧国家共有4 8人获 
 奖,而东欧国家仅10人获奖。
   最后说到我们亚洲尽管是世界第一大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家辈出, 
 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 
 源地,但在20世纪的99年中,亚洲国家获诺贝尔奖的仅印度(1次,泰戈尔)、日本 
 (2次,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以色列(1次,阿格农)3国4人次。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之所以给印度、以色列、日本作家授奖,一则1913年为泰戈尔授奖时,印 
 度还为英国人所统治,英语与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二则1966年为阿格农 
 评奖时,以色列在反对阿拉伯国家的历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三则日本从60年 
 代后期崛起,已经成了经济强国、大国,于是日本作家乃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前,我也相信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作家之所以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 
 中国作家的作品没有好的英译文,中文难于译好。但当我对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 
 获奖国作了上述审视后,我改变了这一看法。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在评奖中以欧洲为中心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假如与欧洲没有地缘、亲缘,是很难“入”诺贝尔文学奖之“围”的。
   我们知道,日文也很难译,把日文译成英文,也很难译好,但因为日本是富 
 国强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不得不对日本青眼相待,给日本作家授奖。如今 
 ,颇多中国作家有“诺贝尔奖情结”,很希望中国作家能得个诺贝尔文学奖。这 
 种愿望未可厚非,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世界级的文学奖项。但是,我国作家 
 若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恐怕还得依靠国家的富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因为诺 
 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并不单纯是某个国家、某个作家的文学质量问题,地缘因素、 
 亲缘因素,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中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只有富强的中国,才能 
 使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对中国作家刮目相看!
                                   ——摘自新浪诺贝尔专题报道
     
     诺贝尔奖“傲慢与偏见”的颁了九十多年。首先,出于对死者的不敬——“ 
 裸者与死者”不能受奖(自萨特之后,受冷落的法国人一定会说:“谁稀罕诺贝 
 尔奖呀,还不如龚古尔奖呢”),直接使“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落榜,这与其 
 说是卡夫卡的损失,还不如说是诺贝尔奖的损失;其次,屈从于政治形态(冷战 
 时期),昆德拉“生活在别处”,那里没有诺贝尔奖;然后,如上所说,屈从于 
 地缘、亲缘、语种等因素,灿烂辉煌的汉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
     诺贝尔奖全球性的影响已经大跌,权威性和公正性也受到质疑,诺贝尔奖到 
 了要挽回声誉的地步了。于是,新千年的这个奖项至关重要。如果我是评委,对 
 于热门人选会这么着分析:
     瑞典诗人汤玛斯·特兰斯特洛姆和比利时作家雨果-克洛斯首先成为破除地域 
 说法的牺牲品;淘汰阿尔巴尼亚的卡达尔可以消除亲缘说法;出于语种的考虑, 
 只好对不起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V.S.奈波尔与尼日利亚的奇努亚-阿切贝,谁让你 
 们用英语写作呢;当然,中国提名的人选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压根儿没听说过 
 。所谓山穷水尽的时候,慢着,最佳人选出场了!
     看了楼下大家提供的资料,高行健可以概括为:“汉语作家,先锋派剧作家 
 ,画家,民运分子”,简直就是绝佳人选!对中国人可以说:“你们汉语作家不 
 是获奖了吗?”,对外国人可以说:“我们选了个民运的,政治觉悟高”。这不 
 是大家都满意嘛。
     可怜的高行健就这样被利用了。
     我没有看过高行健的作品(以前听都没听过,惭愧...),无从置喙,当然, 
 我认为他的作品是好的,要不是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评奖只能贻笑大方。只是 
 这个诺贝尔奖里可真是猫腻十足了。 
     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说,高行健的先锋戏剧在《等待戈多》之后,只能是抄 
 袭,代表作《灵山》令人惊异,光是介绍中提到的文章内涵的一个侧面:中国北 
 方传统的儒教文化和南方道教性灵文化的对抗,就恢弘博大的让人觉得俨然蚂蚁 
 面对喜马拉雅山。
     如果诺贝尔奖能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如果它能象成就福克纳 
 一样成就高行健,那么不管怎么说,这个奖还是积极的。
     诺贝尔奖面对质疑作出了讨好妥协的决定,或许会赢得一定的欢迎,然而我 
 却觉得它还有个致命的偏见。为什么伏尼契不能获奖?为什么波伏娃不能获奖? 为什么......?
     我说这诺贝尔奖......
 
 
 -- ※ 修改:.lisces 于 Oct 13 14:38:31 修改本文.[FROM: 61.130.135.99]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0.135.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