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医学保健>>五官科>>口腔保健>>〖口腔内科〗>>[转载]看图识粘膜病之五——“艾滋病”红斑型念珠菌病

主题:[转载]看图识粘膜病之五——“艾滋病”红斑型念珠菌病
发信人: huangtm2(近惰性)
整理人: huangtm2(2002-12-25 21:43:58), 站内信件
1983年,人们发现AIDS的发病原因是一种亲T淋巴细胞的逆转录病毒所致。1986年,该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经过急性期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在感染HIV7-9年后发生AIDS,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和/或卡波西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从1981年第一篇AIDS的报道开始,人们已经发现有五分之四的患者患有念珠菌感染,通常描述为伪膜型念珠菌感染。在其后美国的临床研究中,AIDS患者的念珠菌感染也经常被认为是这一类型。然而,随着HIV感染的增加,许多人开始认识到伪膜型念珠菌感染并不是AIDS患者念珠菌感染的唯一类型。因此,在1986年的分类中将红斑型念珠菌感染包括进来。随着对HIV感染认识的加深,在1989年的分类中将念珠菌感染分为四型:红斑型(萎缩型)、伪膜型、增殖型和口角炎。下图(图6)为一27岁HIV(+)同性恋患者。患者自觉舌背轻微痒感1个月。

红斑型念珠菌感染的特点是它通常同时感染上腭和舌背。下图(图7)所示为前一病例同一患者。在舌背的大部分均有红斑型念珠菌感染。除了明显的颜色变化之外,还有菌状乳头和丝状乳头的萎缩。绝大部分红斑型念珠菌病的病例没有主观的自觉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不熟悉口腔病理的临床医生所忽略。在这些免疫妥协的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会产生迅速的药效反应。其特点为舌背红斑型念珠菌感染发展成为所谓的正中菱形舌炎。这是因为这一区域是一个感染的低抵抗区。同时发生舌背和上腭的红斑型念珠菌病可能是因为“接吻”效应。多数情况是念珠菌感染从舌背发展到上腭。一些研究者认为,红斑型念珠菌病是HIV(+)无症状期患者念珠菌感染的特征性症状。

尽管HIV感染患者红斑型念珠菌病通常发生于舌背和上腭,但偶尔也会出现于颊粘膜。下图(图8)为一25岁同性恋患者,其HIV血清学阳性,且血液中有HIV抗体。其颊粘膜上的红斑是在常规的口腔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且患者没有自觉症状。从鉴别诊断的角度来讲,应考虑以下疾病:恶性贫血、过敏反应和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在对病例的跟踪观察中发现,伪膜型念珠菌病经常继发于红斑型念珠菌病。在旧金山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红斑型念珠菌病与伪膜型念珠菌病为同样重要的AIDS前驱症状。早在1984年的报道中,已经把念珠菌病列为AIDS可靠的前驱症状。文献上对AIDS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率的统计很不一致。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1983-1985年AIDS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为4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