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Boy>>☆如数家珍(个人篇)☆>>牛坤智语(jeffary_2001)>>变与不变>>变与不变——中国历史之宿命(十一)

主题:变与不变——中国历史之宿命(十一)
发信人: jeffary_2001(牛坤)
整理人: linjianglong71(2003-11-09 11:52:19), 站内信件

                  诗歌艺术
    中国不乏关于诗歌艺术的变论,归结起来有“推陈致新”、“翻陈出新”、“去陈出新”、“吐故纳新”、“标新领异”、“别树一帜”等。其中有内容求变的一面,也含有形式求变的急躁的一面。形式求变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的《诗经》、楚辞是以偶言(四言、六言)为主的杂言体,汉代发生了相当彻底的变革,四六言句式被纳入到赋体之中,而诗歌渐渐走上了奇言(五言、七言)的历程。经历唐朝鼎盛时期,诗歌渐趋式微,宋朝时兴词,元朝时兴曲,清朝时兴小说,20世纪之后自由体新诗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变,本身未可厚非,顾炎武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变论“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以言诗也已矣。”

      在关于内容需变的经典论述中,很难找到出其右者。可惜,顾炎武没有发现中国人所喜欢的,是改变诗歌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是这样总结文体始盛终衰现象的:“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不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视为经典,用以说明中国诗歌文体“始盛终衰”的原因。内容上无法超越前人,遂打起了改变体裁的主意,终究改变体裁要比改变内容容易得多。无疑这是“始盛终衰”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有求变的强烈欲望,不仅是诗歌,其他艺术形式也无不处于剧烈变易之中,而且很少出现“吃回头草”的现象,像苏东坡《前赤壁赋》那样脍炙人口的赋体散文,在苏东坡之后再也见不到了。与诗歌紧密相连的“乐”也激烈地变动着。与《诗经》联系在一起的是雅乐,即所谓的“风雅颂”。诗三百孔子都曾“弦歌之”。可见,那时诗歌与风、雅、颂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称之为“雅乐”是一种以部分代全体的习惯性归纳。楚辞则是与楚乐结合。汉魏六朝,清商乐取代了雅乐,产生了所谓的乐府诗,曹丕的“援琴鸣弦拨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燕歌行》)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写照……雅乐到唐代完全失传,清乐失传年代不详,但唐代盛行宴乐,可以判断,清商的寿命不会比雅乐长。现在,诗歌与音乐早已彻底分家了。

    20世纪初叶,新诗取代了旧体诗。郭沫若的《凤凰涅盘》尖新峭别,自成一体,轰动一时,曾被视为新诗之代表作。“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然而郭诗仅仅“阅”了一代人,还没有“阅尽”。20世纪50年代末期,神州大地曾掀起过全民写诗的热潮,诗歌变为随意的宣泄与解嘲。至文革,诗歌变为诸如“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之类干巴巴的口号。完全违背了“诗贵虚灵,不贵滞实”的基本原则。90年代前后朦胧诗大行其道,乃是矫枉过正的产物。再往后就是一片喑哑了,应了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谶语。

    不妨横向看一看世界诸国。当年莎士比亚所使用的14行诗至今仍是流行的诗体,美国惠特曼当年如何写诗,现代人还是那样写诗。日本的俳句、短歌丝毫未动,仍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玩物……在他们那里,诗歌形式几乎是永恒的,变换着的是诗歌内容。而在中国恰恰相反,内容不变(也有“一唱雄鸡天下白”变为“雄鸡一唱天下白”之类毫无意义的变),形式却走马灯似的变个没完。变到最后--诗歌彻底消失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日久生厌,就此思彼,弃良就莠、弃巧就拙,这一切都是几千年前种下的夙因所致。对于文化遗产,玩够了就扔掉--这是几千年来先人留下的积习。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 



----
曾经柏拉图对人定义为“双脚直立的无毛动物”
两只公鸡听后不禁暗自窃喜
它们忍痛拔光羽毛
自以从此跻身于人类
它们四处嚷嚷“看哪,我是人了!”
却迎来真正人类的冷嘲热讽
公鸡非常气愤,“人只有两只脚,我们也是;人直立行走,我们也是;人没有羽毛,我们现在也没有了羽毛!”
无言以对的人们请来了苏格拉底
只间苏格拉底一言未发,抓来一把稻谷撒在地上
两只鸡因为拔光羽毛耗费了大量力气
因而饿得争抢起来
不过鸡多稻谷少,两只鸡吃到最后还是打了起来
最后两败俱伤,鲜血淋漓
苏格拉底笑曰:“为了区区几粒稻谷弄成这样,也配叫人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