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ffary_2001(牛坤)
整理人: linjianglong71(2003-11-09 11:52:19), 站内信件
|
节日乃民俗之一部分,因为它有完整的体系,故单独加以论述。节日文化的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越来越少,一是越来越简。可以说,没有一个节日是保持如初的。始盛终衰,莫此为甚。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事物的开始、轻视事物运行的秩序,尤其忽视结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简直是一个无验不灵的谶语。之所以“鲜克有终”,主要是一个“变”字在作崇。中国人能够发明创造出绚丽的节日文化,但却保守不住它。中国人善于发明创造却拙于充分利用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做”几乎是中国人行为的全部动机。苏洵的“君子慎始而无后忧”(《上文丞相书》)对此做了形象的诠释。
春节为百节之首,至今仍是中国第一节日。然而此春节已非彼春节。春节起源于远古,其雏形是“腊祭”,意为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据《尔雅》载: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元旦日是变化无常的: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以腊月初一为元旦,周朝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朝以10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恢复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有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的倡议,未能实施。春节三件事,放爆竹、拜年、祭祖先。祭祖先的风俗早已消失,放爆竹盛况也远不如昨,现在已经演化为吃年饭与看电视。传统节日已经演化为现代化节日。
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原本是佛教徒追荐祖先的仪式,后转为佛教最盛大的节日。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信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夏历7月5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方可解脱。于是信众每到夏历七月十五便设斋供僧,进行拜忏、放焰火等活动,相沿成习。道教称夏历7月15日为“中元节”,这一日,佛教信者与道教信者各行其乐。据《佛祖统记》载, 中国梁代梁武帝开始仿行,唐宋时期曾是盛大节日。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孟元老的记述更具体些:“以竹竿成三角,……上织登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参见《东京梦华录》)。清人潘荣陛的记述更为形象:“中元祭扫,尤胜清明。……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僧救母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火,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渡。”(参见《帝京岁时纪胜》)。元之后,这一重大民俗节日日益衰落了下去(其他节日也大率如此)。今人已经多不知道“盂兰盆”为何物了。盂兰盆节是中国有数的开放性节日之一(春节等节日都是在家中完成的。所谓开放性节日指的是众多的人聚集户外,共同参与节日活动。这对于提高凝聚力大有裨益),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我们还是把它丢弃了。文革甚至开创了用行政力量取缔或改易节日之先河,节日被称作“革命节日”。在那十年中,中国人饱尝了什么节日都没有的乏味生活。沿习浇漓,世风日下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我们的紧邻日本,盂兰盆会却享有东瀛第一节之美誉,不仅放假时间最长,也最热闹,盂兰盆会过后,民谣的声音仍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洗心湔肠,让人体验到悠悠绵长的历史延续。
关于中国节日之衰落与变易,知之者多,而怜之者少,做深入研究的就更是少而又少了。这既不是“牛溲马勃”,也不是“败鼓之皮”,而这是中国历史头等重要课题之一。
不妨从“不破不立”的口号说起。节日文化的变易是“不破不立”的最好诠释。“不破不立”与事实不符。对于民风民俗来说恰恰是“不破则立,破则难立”。民俗这东西是破之易而立之难,破之如山倒,立之如抽丝。这也难怪,传统节日往往是在悠悠岁月中逐步发育成长起来的,变易无异于解构。对于民俗而言,凡在瞬间“立”起来的,大多难以为全体接受,经不起时间考验。中国人自古对节日就怀有一种浮躁心态,不允许一个节日长时间存在下去。这种浮躁心态主要是由中国自秦以来的大一统皇权专制体制决定的。这一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一统不变而王朝不断更替,同一朝代尚且“一龙九种,种种各别”(《红楼梦》第九回),遑论每个王朝都是短暂的,忽悠间就被他姓取代了。中国汉朝最长,还被拦腰截为两段,每段不过200多年。作为大一统专制王朝滥觞的秦不过只有14年的寿阳。后汉为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王朝,只有可怜的三年多(公元947-951年),刘知远称帝三年多便一命呜呼,后汉遂为后周所替代。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好恶各有不同,有尊佛的有排佛的,有扬儒的有抑儒的,有信方士的有不信方士的,在“天子一跬步皆关天下”的专制时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习俗随皇帝的好恶而骤变也就不足为奇了。根子在于,“大一统”不仅是指天子一人统辖天下,更指天子政令布于四海,
这里涉及到节日功能这样一个社会学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节日有四个功能:一曰教育功能;二曰发泄功能;三曰凝聚功能;四曰道德功能;五曰娱乐功能。
荀子曰:“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古代五十为艾,六十为耆,意思是老人有信,可以为人师。把节日当作老人,把现世的人当作孩子,节日不是同样可以为人师吗?最少它所展现的世世代代节日的生活场景可以成为现世人生活的参考或参照。即使世人的机心都被金钱与权力异化了,节日却可以力矫其弊,节日这个“耆艾老人”还是信得过的,可以把金钱与权力之外的快乐带给人们。没有这个老师,全由名利场这一单一的老师育人,育出的恐怕也都是单一的怪物了 。
人是要发泄的,现代的人更需要发泄。酗酒、打老婆、摔东西、骂人、斗殴都是野蛮的发泄。节日则是温文尔雅的发泄,某些压抑导致的祸患可以通过节日销于未萌。
节日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把人的年龄、性别、职位一笔勾销,把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用歌声与呼喊声合成一个强大的声音。节日是道德的寓所,没有这个寓所,道德将无家可归。节日给人带来无尽的愉悦。(待续)
---- 曾经柏拉图对人定义为“双脚直立的无毛动物”
两只公鸡听后不禁暗自窃喜
它们忍痛拔光羽毛
自以从此跻身于人类
它们四处嚷嚷“看哪,我是人了!”
却迎来真正人类的冷嘲热讽
公鸡非常气愤,“人只有两只脚,我们也是;人直立行走,我们也是;人没有羽毛,我们现在也没有了羽毛!”
无言以对的人们请来了苏格拉底
只间苏格拉底一言未发,抓来一把稻谷撒在地上
两只鸡因为拔光羽毛耗费了大量力气
因而饿得争抢起来
不过鸡多稻谷少,两只鸡吃到最后还是打了起来
最后两败俱伤,鲜血淋漓
苏格拉底笑曰:“为了区区几粒稻谷弄成这样,也配叫人么!”
|
|